七獅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轄村

七獅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距縣城21公里,背山面水青山環抱,因村莊坐落在形似七隻獅子的山下而得名。村落沿甘陶河呈“一面街、兩窪、兩溝、八圪台”不規則形狀,素有“人傑地靈鍾秀域,淳風仁里古雅村”之譽。2016年11月,七獅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七獅村始建於唐末宋初,唐末宋初即有人居,由高、張氏等立庄,元代因避戰亂,畢氏遷此。之後,於、王等姓相繼遷此,因庄人居於一道形似七個獅子狀的溝內,故名七獅溝。后經風侵雨蝕,村落殘損。明代,庄民陸續搬遷到甘陶河西岸,臨河背坡挖掘土窯洞居住,又稱七獅窯,后改成七獅村。
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七獅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代有英賢。
七獅村環境
七獅村環境
村內有倖存至今的武仙古寨、葛欄古村落遺址、古宅、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古戲台等遺存,有保存完好的建造於北齊時期的“千佛崖石窟”,1956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有宋、明、清時的古寺廟、千佛岩寺、睡佛殿、送子娘娘殿、三皇姑殿等,村裡有古廟寺10座,如關帝廟、觀音老母廟、龍王廟、山神廟、畢氏祠堂。全村現有明、清時期的特色土窯186眼,石券窯80眼,石樓院18座,石頭四合院16處。七獅村特色土窯冬暖夏涼,低碳環保。據專家考證,此類保存完整規模之大的土窯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實屬罕見。“高岸土窯、石券石窯、石砌樓院、石頭庭院”,展示出“生態民居、低碳生活”的精華與亮點,千年鐵樹、崖柏,百餘通古碑無不記錄著七獅村的悠久歷史。
七獅村文化內涵豐富,晉劇、秧歌、拉花、民間傳統廟會等。以其“千佛崖窟,靈岩石佛,鐵樹崖柏,蒼龍卧波,高山古寨,孝廉仁禮,畢氏宗祠,欄台石屋,太行民博,雅居土窯”構成一道靚麗的人文勝景。
“南閣北閣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獅窯”,形象地說明了七獅村的村莊特徵,就這樣一個小山村,在明代載入正史《明史》、方誌《縣誌》的人物就有20人。明清兩代,縣令以上的官宦有16人,民國以來井陘縣第一位將軍就出自於七獅村。現有縣處級以上幹部十幾名,博士、碩士11名,本科以上學歷有50餘名。“人傑地靈鍾秀域,淳風仁里古雅村”。七獅村以歷史文化名村、民俗村、“進士村”、“秀才村”而享名載譽
七獅村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歸井陘縣管理、緊挨掩駕溝村、南障城村,物產豐富,物產豐富,英才輩出。村前甘陶河常年流水潺潺,村側岩腦山上的“千佛古洞”,始建於北齊時期,呈長袋狀,分上中下三洞,利用天然溶洞,沿自然壁面依勢雕就大小佛像千餘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神態千姿百態與奇特鐘乳石相映成奇,故稱千佛洞。七獅村現存古碑100餘幢,記述著古村興衰歷史、重大事件。村中各種民俗活動古樸,與傳統廟會和節日相輔相輝。2016年11月,七獅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地理環境


七獅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西南部,距離省會石家莊62.2公里,據井陘縣城23.6公里。獅村與前頭庄村、東溝村、大王幫村、孫家峪村、掩駕溝村、北障城村、流沙硼村、南障城村、支沙口村、
七獅村地理位置
七獅村地理位置
蔣家村、小梁江村、呂家村、大梁江村相鄰。

人口民族


住土窯、睡土炕、接地氣,當地村民常年生活在土窯這樣的“天然空調”里,不僅節省能源,而且益壽延年。據統計,該村現有村民600餘人,其中百歲老人1名、90歲以上老人7名。全村共178戶,其中常住人口310人。

自然資源


脆銀礦、方鉛石、白雲岩、翡翠、鈦礦、芒硝、耕地400畝。

行政區劃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編碼
七獅村130121107205冀A0311050300

政治


七獅村兩委班子健全,共有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職1人。

經濟


微肥廠、水泥廠、生物肥廠、絲綢廠、農機修造廠。

文化


特產美食

生薑、苦瓜、秋葵、綠葉菜、木瓜、李子、美洲南瓜、高粱、葡萄乾、圓景蘋果、井陘沙鍋、井陘核桃、白節棗、蒼岩山核桃等特產。

社會


教育

七獅村中學

旅遊


七獅村附近有隱鳳山、仙台山、於家石頭村、井陘天長古鎮、井陘龍窩寺石窟等旅遊景點

土窯民居

“南閣北閣一里多,拉拉溜溜七獅窯。”七獅窯就是七獅村。村內的高岸土窯、石券石窯、石砌樓院等民居頗具特色,其中尤以土窯最為著名。
七獅村民居多以土窯作上房,兩側再建築石窯(石券窯)為配房。村裡現存明、清時期特色土窯186眼、石券窯80眼、石樓院18座、石頭四合院16處。土窯冬暖夏涼,現在看來更是低碳環保。據專家考證,像七獅村這樣保存完整、規模巨大、永續使用的土窯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也實屬罕見。
七獅村土窯為當地村民的主要居住場所,多營造於明末清初,於土崖高厚、地質堅韌、避風向陽、道路通達、方便生活、適宜居住之地選址,呈現出深、高、堅固、溫差小、寬敞明亮、結構巧妙等特色,其中土窯最深者30米、最高者10米、最寬者5米左右,不但門窗豁敞,光照、通風充足,室內外溫差終年保持在10℃左右,而且“窯中有窯,窯上有窯”,取暖、儲糧、窖菜等空間無一不備。
石窯建築樣式可分為橫窯、順窯兩種,七獅村石窯以順窯為主。在建造石券窯時,
七獅村保存完好的土窯石頭院落。
七獅村保存完好的土窯石頭院落。
當地村民先壘起1米多厚的受力牆(俗稱金剛牆),並在2米左右高處用土或木料起拱(弧狀模型,俗稱“牛”),再根據模型弧度用板型石材進行券砌合攏,黏土墊平夯實,最後用白灰、爐灰和河砂打好房頂。
七獅村土窯的土質黏、結構密,其堅固是出了名的,雖經千餘年來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村中的土窯也無一損毀。
七獅村的石、木、磚雕藝術也頗具盛名。如位於村子中部的“東店房”,門樓石鏤字畫,前臉“一寸三鏨”的竄道十分講究。
再如明代監察御史畢鸞的故居,八眼土窯構成的自然院落,石雕門樓、門墩,再加上門前的石碾、石磨房,門樓高大,庭院敞亮,樓院四面均為二層木樓,至今保存完好。

古洞千佛

“千佛洞,洞套洞,洞中有洞;石琢佛,佛連佛,佛外有佛。”據《井陘縣誌料·金石》記載,在七獅村村西,素有“聖境大觀”之稱的千佛崖石窟始建於“北齊河清四年”,興於隋、唐,宋、明、清歷代均有修建,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
千佛崖石窟依山而建,利用天然溶洞雕琢而成,明代石券門額嵌“千佛古洞”楷書石匾,石洞呈長袋狀,分上、中、下三洞,中洞深約50米,洞穴高度在10至15米之間,為石造像的主要雕刻區域。
千佛崖石窟共雕有1000餘尊佛像,沿石窟中洞洞壁分層排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些石造像面相長圓,直鼻小口,雙目微啟,俯視眾生,身著袈裟,右肩覆偏衫,雙領下垂,絕大部分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手結禪定、說法等印。其中既有兩米多高的大佛,也有30餘厘米高的小像,
七獅村佛洞
七獅村佛洞
更有石像被施以藍、綠等色,於歷史的塵封中透出當年的艷麗光鮮。尤其難得的是,在距洞口21米處還雕刻有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典型神像三官像。天、地、水三官像高約0.4米,總寬為1.2米,皆頭戴冠冕,身著道袍,足登雲履,圓領廣袖,於石壁方座上的歲月深處作拱手行禮狀。
“壯同雲岡,秀並龍門”。七獅村千佛石窟造像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變幻奇特,雖遭不同程度的損毀,但仍不啻為研究我國石窟歷史造像藝術及佛教淵源發展的難得的實物標本。道教造像在該石窟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明代道教的流行情況,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當時佛道二教相互間的滲透和融合,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千佛古洞外有明、清重修記事碑8通,也佐證了千佛崖石窟造像的悠久歷史。“障城東南有千佛洞,是洞也,起自大宋元祐三年(1088年)。有一賢德僧名子行者,講經論道而有志於沙門之教;舍欲離塵乃尋夫寂湛之處。忽游到井陘縣南界大化之鄉南障城村。四顧多山,更無寂湛之所。惟此木壁之西山,山巔之地,卉木叢林;山景奇異,路徑難行……觀其山明水秀,壁立萬仞;翠岩深密,鐵樹環圍。誠乃神萃之所也。於是誘引一鄉善士同力創修,各舍資財,刻勒聖像,號名曰‘彌勒千佛洞’也。”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碑記在揭示石像肇造起因的同時,又為千佛崖石窟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獲得榮譽


2016年12月9日,該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