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營鎮

雲南省紅河州開遠市轄鎮

中和營鎮隸屬雲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交通方便,距開遠市60公里。東鄰平遠鎮,南鄰碑格鄉,西鄰馬者哨,北鄰彌勒江邊鄉。

歷史沿革


1950年屬開遠縣第五區,1958年屬箇舊市五星公社,1961年為開遠縣中和營區、馬者哨區,1969年改中和營公社、馬者哨公社,1984年改中和營區、馬者哨區,1987年改中和營鄉、馬者哨鄉。1997年,中和營鄉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2.2萬,其中彝族佔48%,漢族佔24%,鄉政府駐中和營村,轄中和營、響水、米耛朵、中寨、格勒沖、大平寨、八家寨7個行政村;馬者哨鄉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0.9萬,其中彝族佔80%,苗族佔14%。鄉政府駐馬者哨村,轄馬者哨、沖子、沖門、葫蘆塘、三家5個行政村。中和營鄉面積328平方千米,轄7個村委會,總人口24780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65.4%;馬者哨鄉面積277.2平方千米,轄5個村委會,人口9721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94.5%。2005年,撤銷中和營鄉和馬者哨鄉,設立中和營鎮,鎮政府駐原中和營鄉政府駐地。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602.8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402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和營鎮位於紅河州及開遠市東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3°37'、北緯23°44',地處兩州(紅河、文山)四縣市(開
中和營鎮
中和營鎮
遠、彌勒、硯山丘北)交界處,東與文山州硯山縣平遠街接壤,南與本市的碑格鄉毗鄰,西與本市的樂百道辦事處相連,北與彌勒縣的江邊鄉、文山州丘北縣新甸鄉交界,國道323線及瀘(西)─中(和營)公路、平(遠)--鎖(龍寺)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紅河州的東大門。境內中和營大河發源於中和營西面舒城大坡,自西東向橫穿中和營壩子而過,彙集於南盤江,全長21.5千米,最高流量為25立方米/秒,最低為0.4m3/秒,流域面積為80平方公里,流經三個村委會轄區。

地形地貌

在西南方山區,山樑縱橫,山谷交錯,山脈向東北方向蜿蜒伸展,形成較多山區山陵和盆地,與彌勒分界的南盤江,深切而成“V“型峽谷地帶,海拔最高點為境內水井山峰1813米;海拔最低點為境內中寨村委會小龍潭自然村江邊990米,相對高差823米。全鎮海拔990--1945米(平均海拔1446米)。

氣候特徵

該鎮屬南亞熱帶半乾旱季風氣候,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盆地氣溫較山區熱,特別是南盤江河谷地帶,由於海拔低,氣候較炎熱,年平均氣溫16.6℃(最高30.3℃,最低﹣4.7℃),年日照1933.5小時,年無霜期318天。中和營鎮與彌勒縣分界的南盤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源於曲靖馬雄山麓,由南向北到中和營鄉北部格勒衝進入文山州邱北縣境。南盤江最大流量1440m3/秒,最小流量30.8m3/秒,平均流量217m3/秒。南盤江險潭多,水勢急,兩岸青峰對峙,河谷深,奇峰峻秀,危崖高聳,造就了兩岸險、峻、秀的自然風光。境內中和營河,發源於中和營鄉舒城橋頭龍潭,由西向東流經中和營壩子,折轉向北流向響水匯入南盤江,其間在飛魚澤建有水電站。水流最大流量40m3/秒,最小流量0.4m3/秒。

自然資源


全鎮國土面積602.81平方千米,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460米,適合種植糧食、烤煙等農作物。

行政區劃


面積602.8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402人(2017年),轄中和營、響水、大平寨、米朵、八家、中寨、格勒沖、馬者哨、葫蘆塘、沖子、沖門、三家12個行政村,136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
中和營村格勒沖村
響水村馬者哨村
大平寨村葫蘆塘村
米朵村沖子村
八家村沖門村
中寨村三家村

經濟


概述

中和營鎮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002.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350.58萬元,佔總收入的35.67%;畜牧業收入4136.34萬元,佔總收入的27.5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710頭,肉牛1068頭,肉羊3502頭);漁業收入97.04萬元,佔總收入的0.64%;林業收入301.18萬元,佔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4989.22萬元,佔總收入的33.26%;工資性收入150.45萬元,佔總收入的7.67%。農民人均純收入212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0.4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27人(占勞動力的3.62%),在省內務工418人,到省外務工107人。

特色產業

中和營鄉近年來扶持特色農產品共四種,分別是:東山李、小米辣、甜油桃、冬馬鈴薯,市場銷售前景良好,農戶出售特色農產品獲得收入占農戶種植業總收入的16.86%。2006年東山李種植11459畝,總產量978.55噸,銷售總收入48.93萬元(0.5元/公斤),占農村經濟總收入0.33%,產品主要銷往廣西、廣東、越南。種植甜油桃3296.5畝,總產量475.85噸,銷售總收入166.55萬元(3.5元/公斤),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11%,產品主要銷往紅河州、文山。種植小米辣2000畝,總產量1702噸,銷售總收入714.82萬元(4.2元/公斤),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76%,主要銷往通海。冬馬鈴薯種植6050畝,總產量2461.1噸,銷售總收入1599.715萬元(1.3元/公斤),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66%,主要銷往廣西、廣東。

旅遊


名勝古迹

中和營鎮距中和營集鎮約2千米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窩寺,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是古阿迷州四大景觀之一,即“西覽燕洞,南遊通靈,北觀火井,東賞雲窩”之雲窩勝景,有“萬石懸空,峻峭高下,恍如雲篆,水從中出”的險、奇景觀。現存大雄寶殿、龍王廟、文昌宮、山門等,建築面積1234平方米,建築群坐西向東,環雲窩洞而列。雲窩寺地泉來自地殼深處,洞中流水四季常青,噴涌而出,雨季水聲響徹雲霄,故名響水廟,所處村委會響水村委會也因此得名。寺門前有一株三人才能合抱的紅豆樹,有300餘年樹齡,樹身高大挺拔、枝葉繁茂四季常青,是雲南省目前發現的最大木雜紅豆樹,是中國現在罕見的優良樹種。該景點於1999年被收入《中國旅遊名勝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