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簕竹的結果 展開
- 禾本科簕竹屬灌木
- 分佈於廣東省的植物
簕竹
禾本科簕竹屬灌木
簕竹(學名:Bambusa blumeanaJ. A. et J. H. Schult. f)是禾本科、簕竹屬灌木或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叢生,竿高可達4米,尾梢下彎,節間綠色,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節開始,下部各節常僅具單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彎曲的銳利硬刺,並相互交織而成稠密的刺叢,主枝顯著較粗長。籜鞘遲落,籜耳線狀長圓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籜舌條裂,邊緣被流蘇狀毛;籜片卵形至狹卵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葉鞘肋紋隆起,葉舌近截形,低矮,邊緣微齒裂並被細長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假小穗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線形,帶淡紫色,含小花,無毛;外稃卵狀長圓形,花絲分離,花藥黃色,寬線形,子房瓶狀,花柱短,柱頭羽毛狀。6-9月出筍,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見開花)開花。
簕竹常栽植為防護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2張
簕竹
竿高15—24米,直徑8—15厘米,尾梢下彎,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綠色,長25—35厘米,幼時於上半部疏被棕色貼生刺毛,老則光滑無毛,竿壁厚2—3厘米;竿中下部各節均環生短氣根或根點,並於籜環之上下方均環生有一圈灰白色或棕色絹毛;竿中部和上部各節則為3至數枚簇生,主枝顯著較粗長。籜鞘遲落,背面密被暗棕色刺毛,干時縱肋隆起,先端作寬拱形或下凹,兩側的頂端各高聳一小尖頭;籜耳近相等或稍不相等,線狀長圓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邊緣密生淡棕色波曲狀粗長繼毛;籜舌高4—5毫米,條裂,邊緣被流蘇狀毛;籜片卵形至狹卵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腹面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漸尖具硬尖頭,基部略作圓形收窄后即向兩側平展而成籜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5,邊緣近基部被纖毛。末級小枝具5—9葉,葉鞘肋紋隆起,背部的上方被短硬毛,外緣一側被短纖毛;葉耳微小或缺,鞘口繼毛常不存在或有時僅2—3條波曲狀短縫毛;葉舌近截形,低矮,邊緣微齒裂並被細長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2—25毫米,兩表面均粗糙,近無毛,惟下表面的基部常被稍密的長柔毛,先端漸尖而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近截形。假小穗2至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線形,帶淡紫色,長2.5—4厘米,寬3—4毫米,含小花4-12朵,其中2—5朵為兩性花;英2,長約2毫米,無毛;外稃卵狀長圓形,長6—9毫米,寬2.5—4毫米,背面無毛,具9—11脈,先端尖,邊緣無毛;內稃長約7毫米,寬約1.8毫米,具2脊,脊上密被纖毛,脊間具3脈,脊外亦各具3脈,先端呈二叉狀;花絲分離,長6—7毫米,花藥黃色,寬線形,長3—4毫米;子房瓶狀,長1.2—2毫米,花柱短,柱頭3分,羽毛狀。花期6—9月,花期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見開花)。
惠方簕竹(Bambusa blumeanaJ. A. et J. H. Schult. f.'Wei-fang Lin'Lin)竿和分枝的節間均為金黃色,后漸轉為橙黃色而具深綠色縱條紋;竿籜淡綠色而具少數乳黃色。中國台灣北部栽培。
帶兜埋稈育苗:將母竹連兜挖起,保持竹兜芽眼完好,根據竹株高度留18-25節,削去竹梢,每節枝條留主枝1節及周圍側芽,其餘全部剪除。在已整好的苗圃地內,每隔25厘米開平行溝,溝寬深各約15厘米。將母竹竹兜打上泥漿,兜部切口向下,平放於溝內,相鄰行的母竹,兜部反向放置,以保證出苗后的均勻性。在每節中部砍一小孔,注滿GGR6號溶液並封泥,保持節段濕潤,覆土壓實並充分澆水、蓋草。
埋雙節育苗:將母竹齊地砍斷,用利刀截成雙節段,節上、節下各留10厘米和20厘米左右,節部枝條僅留主枝1節及周圍側芽,在30-50毫克/千克的GGR溶液中浸泡30分鐘。採用平埋法,株行距、溝寬深與單節斜捅相同。將節段兩端切口塞滿濕泥,兩節間鑿一小孔,注滿GGR6號溶液並封泥,將節段平放乾溝中,節上切口向上,節下切口向下,節枝向兩側,覆土3厘米左右,壓實、蓋草、淋水。
主枝桿插育苗:從2年生母竹秤上,選擇生長健壯、隱芽飽滿的1-2年生有根點的主枝,自基部砍下,保護好根點,在第3枝節上方剪斷,最上節適當保留部分枝葉,剝掉宿存的枝,在GGR6號溶液浸泡30分鐘進行斜插,與地面成30°角,枝向兩側,最下一節入土5厘米,覆土、蓋草3厘米左右,充分淋水。
育苗后管理:育苗后均採用相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澆水、光照控制、除草和施肥等。育苗后至出苗前,每天進行適當灌溉,尤其是晴天且氣溫高的天氣,出苗后搭建遮陽網,並對各處理施肥1次。
簕竹常栽植為防護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原產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東部,在菲律賓、泰國、越南均有栽培。中國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多生長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