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於庄組
高於庄組
高於庄組原稱“高於庄灰岩”,屬中元古代長城系頂部,分佈於中國冀北一帶,最初命名地點在天津薊縣高於庄,故名。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主要為灰色、黑色白雲岩,含燧石團塊或條帶,底部燧石條帶尤多,且呈網狀。
高於庄組底部為一層石英狀砂岩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14
命名: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天津薊縣下營鄉高於庄村。
沿革: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高於庄灰岩”,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改稱高於庄組。
編撰者:張鵬遠
薊縣中上元古界下伏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主要岩性有角閃斜長片
麻岩、角閃岩等。太古界岩石屬地質時代最古老的岩石,地質年齡約25億年。
長城系高於庄組白雲岩中的灰岩
系名:中元古界
高於庄組
本組與下伏大虹峪組有沉積間斷。主由碳酸鹽岩組成(佔95%)。下部疊層石發育;中部含錳;上部頗多形態各異的硅質和白雲質結核,頂部灰質和瀝青質成分增多。底部以灰白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岩與下伏大紅峪組呈假整合接觸。
共分四段:
長城系高於庄組白雲岩中的灰岩
底部為灰白色砂岩(厚3m),其上為燧石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夾白雲質砂岩和白雲質粉砂岩,條帶狀和結核狀燧石發育,具交錯層,層面可見沖刷構造,厚347m;
下部為含錳白雲岩和含錳粉砂質白雲岩,上部為微晶白雲質灰岩,具顯微平直層理,厚320m;
高於庄組
泥質白雲岩和灰質白雲岩,層理平直,呈板層—厚層狀互層,上部多皮殼和豆狀結核,厚658m;
底部瀝青角礫白雲岩,下部中厚層粗粒白雲質灰岩,上部厚層含燧石粗粒白雲質灰岩,白雲岩中含陸屑和盆屑,層理波狀起伏,多同心園狀結核和連生結核,厚271m。總厚1596m。
該組含疊層石Conophyton cylindricum, Gaoyuzhuangia gaoyuzhuangensis, Jacutophyton f., Confusoconophyton multiangulum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 Polyporata obsoleta等。此外,燧石岩富含藍藻化石;桑樹鞍產宏觀藻類化石。興隆縣高板河該組方鉛礦鉛法測年數值為1366和1461Ma,故1400Ma做為其頂界年齡。高於庄組二段古地磁極性為負極性,古磁極位置0.8 N,66.7 ;四段亦為負極性,古磁極位置0.5 N,48.5 (張惠民等,1991)。該組在燕遼地區廣為分佈,其厚度和岩性均較穩定。燕山區:寬城(816m)、平泉(629m)碎屑岩和粘土岩增多;遷西(1963m)、遷安(1796m)、灤縣(264m)、密雲—南口(1242m)、易縣(823m)、曲陽(885m、)、涿鹿—宣化(1018m)等,仍以碳酸鹽岩為主,僅在砂泥質成分的多寡上有所差異。上述各地均程度不等地產出疊層石和微古植物。在燕山地區,該組與下伏大紅峪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觸;在燕山西段則直接超覆於團山子組之上。遼西地區:該組隨同下伏之大紅峪組在凌源(1284m)、朝陽(1374m)和義縣(1271m)等地廣布,厚度變化不大,岩性亦基本穩定,以白雲岩為主體,僅在砂頁岩夾層的多寡和厚薄上有所差異。凌源雹神廟富含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partialis, A. Umishanensis,等;興城產疊層石Conophyton cylindricum, Stratifera f.等。該組與下伏大辦紅峪組呈整合接觸關係。
可見滑塌構造,及大型波痕和風暴岩。為典型的海相沉積岩。閉塞、滯留和缺氧的碳酸鹽岩潮下坪環境.
高於庄組發育階段 後期砂岩的出現意味海平面的上升到達極限 轉而緩慢後退。
高於庄組桑樹鞍亞組下部有著名的薊縣式錳硼礦產出。
高於庄組在我國北方是一重要的含黃鐵礦層位。
燕山沉降帶中段,薊縣-遷安一線以北、灤平-承德-平泉一線以南的冀東地區,中元古界長城系高於庄組是硫、鉛、鋅、錳、硼等礦產的最佳賦礦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