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氣味的結果 展開

氣味

中醫藥術語

氣味即性味,包括葯氣和藥味。即指藥物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屬性。藥物氣味的錯綜不同,產生的作用便不同。每味葯都有氣和味,須綜合運用。同是寒性葯,味不同作用則不同,如黃連苦寒,能清熱燥溫;浮萍辛寒,能疏解表熱。同是甘味葯,氣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胡桃肉甘溫,能溫腎補氣;瓜蔞甘寒,能清熱化痰。

簡介


● 英文名稱:Qi And Flavo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神農本草經·序錄》)

名詞解釋


● 藥物的性能和滋味,代表藥物的主要功效。

百科解讀


● 《本草經疏》記載“物有味必有氣,有氣斯有性,自然之道也”,氣味代表了藥物的基本性能。氣味也泛指藥物的四氣和五味。
● 在論述藥物時,歷代本草均先標明“氣”和“味”,可見氣和味是藥物性能的重要標誌。某些中藥的特殊氣味,成為其命名依據,如麝香、丁香、安息香、香附等均具有特殊香氣,以“香”字命名;魚腥草以其獨有的魚腥氣而命名。
● 藥物的氣味所表示的藥物功效是比較複雜的,因此要掌握每味藥物氣味的具體功能主治以及氣味配合規律,才能很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氣味相同,功用相近

● 如味辛氣溫的藥物多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用於風寒表證,如麻黃、桂枝等解表葯。
● 味苦氣寒的藥物多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如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葯。
● 甘寒的藥物多具有養陰生津,潤燥止渴的作用,如麥冬、天冬、石斛等滋陰葯。
● 雖然有些藥物氣味相同,但功能主治上有主次之分。如黃芪甘溫,偏於甘,功效以補脾益氣為主,鎖陽甘溫,偏於溫,功效以溫腎助陽為主。

氣味不同,功用各異

● 氣味皆不同,則藥物的功用各異。如生薑辛溫,發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黨參甘溫,補中益氣,用於脾氣虛證。大黃苦寒,其性泄降,可瀉熱通便,活血逐瘀;赤石脂酸澀溫,其性收斂,可澀腸止瀉,收斂止血。
● 味同氣異或氣同味異,其功效主治則存在一定的差異。如生地與黃柏,氣皆寒,生地味甘,黃柏味苦,均能清熱,前者長於滋陰清熱,後者偏於清熱燥濕。又如麻黃、大棗、杏仁、肉蓯蓉,雖同屬溫性,由於五味的不同,麻黃辛溫散寒解表,大棗甘溫補脾益氣,杏仁苦溫下氣止咳,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再如薄荷、桂枝、附子均為辛味,因四氣不同,又有薄荷辛涼具疏散風熱之功、桂枝辛溫有解表散寒之效、附子辛熱善補火助陽的差別。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3] 周幀祥,唐德才。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