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宗

衛斯理宗

衛徠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國18世紀神學家約翰·衛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基督教新教七大宗派之一。該宗原為英國聖公會宗的一派,其雛形為衛斯理組織的“牛津聖社”,主張認真研讀聖經,嚴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規範,故又稱為“循道宗”(Methodists)。該宗實行監督制,故又稱為“監理宗”。衛斯理於1738年獨立傳道,1784年脫離聖公宗,“牛津聖社”發展為獨立的衛斯理宗。

綜述


衛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國18世紀神學家約翰·衛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基督教新教七大宗派之一。該宗原為英國聖公會宗的一派,其雛形為衛斯理組織的“牛津聖社”,主張認真研讀聖經,嚴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規範,故又稱為“循道宗”(Methodists)。該宗實行監督制,故又稱為“監理宗”。衛斯理於1738年獨立傳道,1784年脫離聖公宗,“牛津聖社”發展為獨立的衛斯理宗。
徠它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新教主要教派之一,其信徒統稱為會友,包括正式會友、預備會友、慕道友三種。其各類會友約4000餘萬,其中美國有正式會友1400餘萬人,英國有250餘萬人。另外還有許多自治教會分佈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西非諸國和南亞地區。在瑞士、斯堪的納維亞、葡萄牙、奧地利、波蘭和德國也有少量信徒。
衛斯理宗的國際組織為1881年成立的普世循道宗大會(The Ecumenical Methodist Conference)。1981年,以此為基礎成立了世界循道宗聯合會(The World Methodist Council),每5年召開一次大會,截至1986年,其成員包括世界約90個國家的64個教會團體。其主要任務是溝通教會之間的關係,協調在普世合一運動及其他社會問題方面的共同立場。

信仰特徵


基本特點
衛斯理宗普遍認為:
(一)繼承“因信稱義”的原則,重視內心的宗教體驗,強調人之得救僅憑信仰,並獲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完成;主張基督普遍之愛,並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個人可憑對上帝純潔的愛而戰勝罪的誘惑,蒙恩典而實現成聖。
(二)重視信仰對人的外在行為的指導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影響。要求信徒在生活上艱苦樸素,發揚對他人的愛並為之服務。故在推進社會福利、舉辦慈善事業、提倡節慾、禁酒和反戰等方面表現積極。
(三)實行聖洗和聖餐二種聖禮。聖洗對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均可施行。
由以上各點可看出該宗較多地受到聖公宗、加爾文宗的影響,在組織制度方面又具有自身的持點。衛斯理宗信仰的依據除聖經外還有衛斯理兄弟的思想和言論,主要是《講道集》《新約註釋》和《衛斯理談話錄》等。
四大原理
形成衛斯理宗神學的四大基本原理是聖經、傳統、體驗和理性。其中三種是英國國教(聖公會)曾經使用的,在此基礎上衛斯理增加了體驗。
救贖論
衛斯理的神學核心是救贖論(Soteriology)。路德的救贖論中心置於義認化(Justification:因信稱義)上,但衛斯理不僅是義認化(稱義),連成聖也納入為救贖的中心,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更強調成聖。因而可以說路德開創的義認化(稱義)的改新教神學,經過加爾文和茨溫利,後來由衛斯理的成聖神學得以完成。衛斯理在救贖的秩序(ordus salvis)中解釋人類救贖的過程。

組織制度


在教會管理體制中強調民主原則,一般教徒與神職人員共同管理教會。教會組織系統由一系列各級會議和議會構成,一般分為地區性會議和全國性會議。
英美兩國的衛斯理宗在組織制度上有一些差異。美國衛斯理宗採用會督制,最基層組織為地方教堂,教堂設有選舉產生的管理委員會;同一地區的各教堂每年召開代表會議,任命牧師並討論本地區的教務。會督由教會總議會選舉產生,全國總議會為最高領導機構,每四年召開一次。分中央年議會、年議會、教區議會、牧區(堂)議會4級,聖職有會督(相當於主教)、牧師、傳道員。
英國衛斯理宗教會多不贊成會督制,而是由選舉產生的平教徒和教士組成全國總議會,在教義、聖職和禮儀上指導地區和地方堂會。聖禮由牧師主持,其他禮儀可由沒有聖職的平信徒“傳道人”主持,所有聖職人員一律平等。

歷史沿革


英國衛斯理宗
18世紀末和19世紀,英國衛斯理宗信徒不斷增多。但圍繞教會制度發生了爭論,部分牧師和信眾要求教會制度進一步民主化。統一的衛斯理宗因此分裂成為四個較大的教會團體。20世紀后,分裂的各教會出現了重新聯合的趨勢,幾個主要的教會先後於1907年和1932年組成聯合循道會。這一時期,英國衛斯理宗在國內繼續對工人傳教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傳教事業,傳播於西非、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早在18世紀中期衛斯理宗已傳至北美,19世紀中期傳入中國。
美國衛斯理宗
19世紀,美國衛斯理宗發展迅速。但圍繞奴隸制與教政制度的爭論導致教會的不斷分裂,黑人教眾由於反對種族歧視,退出了美以美會,先後於1816年和1820年單獨組成黑人衛理公會(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和黑人衛理錫安會(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Zion Church)。1830年,要求給信徒更多權利的部分神職人員和信徒退出美以美會,另組美普會(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1844年,主要由於南北兩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對立,美以美會又分裂為北方的美以美會和南方監理會。1870年又從後者中分裂出有色人衛理公會,現稱基督徒衛理公會。20世紀以來,主要教會之間的分歧逐漸縮小乃至消失。1939年,美以美會、南方監理會和美普會聯合組成衛理公會。同英國衛斯理宗一樣,美國衛斯理宗亦十分注重傳教,其傳教範圍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鮮、日本、中國、印度以及非洲。
在戰後世界衛斯理宗的發展歷程中,美國衛斯理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發展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為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為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中,美國衛斯理宗有所發展。以最大的美國衛理公會為例:1950-55年信徒增長了約4.3%,1960-65年增長了約3.3%。其教徒的種族、地域及社會階層分佈都較廣大,因而被人們視為有代表性的美國教會。其工作重點是:處理與解決種族關係問題。當北方的美以美會和南方監理會於1939年合併時,雙方達成協議,在新成立的衛理公會中,把黑人教會及其地區年會單獨組成一個管理系統,稱為中央管轄區,與其他五個以地域劃分的白人教會管轄區相平行。這實際上是一種種族隔離性質的制度,此舉一般認為是北方教會為謀求團結向南方教會所作的讓步。
隨著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反對種族主義運動的日益高漲,尤其是美國最高法院通過關於消除公共學校中種族隔離法案后,衛斯理宗內部反對種族隔離的呼聲也日益強烈。衛理公會實行的制度成了鬥爭的焦點。該教會對最高法院的決定公開予以支持,表示要貫徹執行;但在如何處理中央管轄區問題時卻意見分歧,北部、東部及西部的教會地區年會相繼表示支持廢除。但南方的地區年會及其所屬大部分教會卻以讓黑人享有更多的自主權為由,要求保留這一制度。1956年,衛理公會全國總議會決定要以合理的速度廢除教會內部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現象。其具體措施是,允許中央管轄區所屬的黑人教會及其地區年會在自願的基礎上併入其所在區域的白人教會管轄區,直至最終廢除中央管轄區制度。至1960年,僅有六個黑人教會併入白人教會管轄區,直至1968年始全部合併,中央管轄區正式被廢除。這是戰後美國衛斯理宗爭取種族平等鬥爭所取得的一大勝利。然而,在衛理公會內部,黑人信徒對教務仍處於相對無權地位,種族平等問題仍未獲得根本解決。此外美國其他衛斯理宗教會也在消除種族隔離和歧視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三個黑人教會:黑人衛理公會、黑人衛理錫安會和基督徒衛理公會亦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展對話,加強團結爭取自由和平等。這一時期,美國衛斯理宗的海外傳教事業面臨著新的挑戰。20世紀50、60年代,亞非拉地區教會獨立自主的要求強烈。它們對以美國衛斯理宗為宗主,自己僅處於附屬地位的現狀日益不滿。經過努力爭取,緬甸、古巴、印尼、利比亞、巴基斯坦等地的衛斯理會陸續取得了自治權。
在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衛斯理宗信徒有所減少。教會內部神學上的保守派與自由派進行了長期鬥爭,趨勢是保守派漸佔上風。其中以美國最大衛斯理宗教會團體聯合衛理公會,最為顯著。該會自1965至1970年,信徒減少3.2%;1970至1975年減少7.1%。20世紀80年代始趨於緩和。其原因在於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美國教會中自由主義影響下降,保守主義思潮抬頭所致。聯合衛理公會素來有多元化的特點,它包括了不同的神學流派和政治觀點,其成員的種族構成複雜,地域分佈較廣。這種兼容並蓄的因素使該教會一直帶有溫和的自由主義色彩。其全國總議會於1972年通過了一項關於信仰的聲明,明確肯定神學上的多元化;體現了調和教會內各種派別的意向。但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所變化。在聯合衛理公會內,福音主義色彩濃厚的保守派的力量不斷增長。他們指責自由派人士把持許多教會機構,背離了教會經典和約翰·衛斯理的教義。他們以南方州為基地組織“福音運動”,從1974年開始積極活動,力圖影響教會總議會的決策。保守派還批評教會忽視信徒個人的福音傳教活動,致使傳教事業萎縮。他們要求把部分教會神學院移交保守派,還與其他教派內的福音派建立密切聯繫。與保守派的攻勢相比,自由派顯得渙散,缺乏進取性。然而縱觀20世紀70年代,聯合衛理公會內自由派與保守派的鬥爭雖然日趨激烈、但保守派還未取得明顯優勢。以1976年的總議會為例,保守派與自由派就如何對待教會內公開申明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士展開了較量。前者主張嚴厲抨擊,禁止同性戀者任聖職;後者則聲稱一個人性的行為不應妨礙其出任聖職。最後,這次總議會基本上維持了1972年對此問題所採取的立場,即不干涉個人合理的權利,但申明對同性戀者不宜授於聖職。
20世紀80年代,保守派的攻勢更為猛烈,平衡狀態被打破。在保守派的壓力下,1984年的總議會同意修改1972年的信仰聲明,強調禁止同性戀者任聖職。這說明保守派已經佔據上風。此後,保守派的影響不斷擴大。他們公開鼓吹反對教會的多元化,認定這是導致教會喪失對群眾吸引力的根源。1988年的總議會突出的表明了保守派的活動所取得的成效。
其決議是:
一、批准新的信仰聲明,改變1972年所強調的神學多元化和給予聖經、傳統、經驗和理性探索真理的平等地位的立場,宣布只有聖經才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二、在新的讚美詩集的部分詩篇中恢復使用上帝的陽性代詞。
三、堅決聲明教會禁止向同性戀者授職,反對控制生育和以性別選擇為由實行墮胎。
這些決定都表明保守派已具有左右教會前進方向的力量。聯合衛理公會正失去多元化和寬容的特點,越來越帶有福音主義的傾向。當然,該教會傳統的特點不會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自由派的影響也不會傾刻之間煙消雲散。新的信仰聲明在突出聖經權威的同時,仍然承認傳統、理性和經驗對聖經的解釋和研究有著重要作用。它亦未公開排斥黑人神學、婦女神學等教會內現存的神學思想。1988年總議會尚設立一委員會,繼續探討同性戀的問題。這些都被自由派人士看作希望之所在。婦女爭取完全平等的鬥爭也說明了這一點。該會自1956年向婦女授聖職以來,至20世紀70年代已有近千名婦女在教會內擔任職務。她們活動的主要目標轉向要求任命女主教、教區總監、神學院院長和宣傳女權神學等。
在其他一些社會問題上,聯合衛理公會內部意見較一致,並未由於派別之爭而出現分裂。該會主張在傳教活動中貫徹正義與和平的方針,要求改變社會中存在的貧困與壓迫現象;呼籲裁軍和維護世界和平。
世界循道宗聯合會
二戰後,從世界範圍看,衛斯理宗相當活躍。20世紀50與60年代,其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世界循道宗聯合會多次召集國際會議,以加強各教會之間的國際聯繫與團結。
(二)發動國際性的傳教活動,協調各地教會的傳教工作,擴大對青年的影響。如英國衛斯理宗針對戰後本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重新強調在產業工人聚居區傳教,重點是社會下層、尤其是青年工人,以遏制世俗主義對青年工人的影響。
(三)積極發展與其他教派的聯繫,參加普世合一運動,與世基聯和天主教會的關係尤其受到重視。印度衛理公會和英國衛斯理宗尤為活躍,它們都謀求與其他宗派的聯合。
(四)十分關注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世界循道宗大會多次主張建立沒有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杜會;反對戰爭、號召尊重人權。如南非循道會始終堅持反對種族主義,拒絕在教會內實行種族隔離。
(五)亞、非、拉教會走向自治與獨立,是戰後衛斯理宗發展的重要趨勢。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促使亞、非拉國家的衛斯理宗逐步擺脫了英、美教會的控制。
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的衛斯理宗教會以世界循道宗聯合會為中心,積極加強聯繫。主要社會活動和立場是:
一、堅決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呼籲各國予以經濟制裁;
二、反對戰爭與核武器的威脅,呼籲停止核試驗和部署核武器;
三、主張消除貧困、吸毒、犯罪以及侵犯人權等社會弊病;
四、抨擊西方主要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世界循道宗會議作為衛斯理宗的世界性組織,體現了該宗在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中的積極性。衛斯理宗與天主教、路德宗和歸正宗的對話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社會運動


衛斯理宗教義的社會特徵
衛斯理在十八世紀就起了與二十世紀的萊因哈德·尼伯一樣的作用。尼伯一邊強調人類本性的罪惡性(original sin)——社會構造的惡(structural sin)的原因,一邊強調人類本性是上帝之形象,所以開展了基督徒社會主義(Christian Socialism)理想的,即為解救處於經濟恐慌危機中的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社會運動。而衛斯理的教導和衛斯理宗運動從18世紀英國產業革命過程的危機中拯救出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