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后正式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02年重組。
2018年10月12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實施。
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召開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在會上,溫家寶強調,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是中國立足當前渡難關、著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
四十七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學和科研院所教授、專家,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與會者就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建言獻策。溫家寶就有關產業的戰略方向、技術路線、發展布局、科研攻關和政策支撐等問題,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首都科技界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溫家寶強調,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時機。我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一要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及核能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前列,儘快確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和市場推進措施,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跨越發展。
二要著力突破感測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路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三要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儘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與智能綠色製造體系。
四要運用生命科學推動農業和醫藥產業發展。積極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突破創新藥物和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製造為龍頭的醫藥研發產業鏈條。
五要大膽探索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實施好載人航天計劃和嫦娥計劃,有效進入並和平利用空間,切實加強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促進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資源探測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種資源。
溫家寶說,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0年9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會議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科技創新與實現產業化相結合,深化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產學研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會議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一)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二)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
(三)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建立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制度。
(四)深化國際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
(五)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會議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編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優化區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僅使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原生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再也不能延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恆主題,人類文明進步呼喚著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國即將面臨嚴峻挑戰。要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依靠科學技術形成少投入、多產出的生產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費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讓中國這塊美麗古老的土地,成為炎黃子孫世代繁衍生息的綠洲和樂園!當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核心的物理學革命,加上其後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板塊構造理論、計算機科學,這六大科學理論的突破,共同確立了現代科學體系的基本結構。自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儘管知識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基本表現為對現有科學理論的完善,沒有能夠出現與這六大革命性的科學突破相提並論的理論成就或重大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沉寂”至今已經有六十餘年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重要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初顯端倪。這場新科技革命,將依賴現代化進程強大需求的拉動,將源於知識與技術體系創新的驅動。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富於創造的民族。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曾錯失過四次發展機遇。第一次是當歐洲工業革命來臨時,我們處在所謂的“康熙盛世”時期。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間雍正13年,一共134年,當時的清王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尊,以至發展到發布“禁海令”,關上了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對於國外的科技發明,稱之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於滿足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對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麻木無睹,錯失良機,第二次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洋務派發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但因落後的封建制度和對近代科學技術認識的膚淺終告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喪失了科技革命的機遇,第三次是上世紀上半,軍閥混戰列強入侵,加之十四年抗戰和三年國共戰爭,國內沒有和平的發展環境,使我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已經有所縮小的差距再次拉大。第四次是1958到1977年,國外封鎖和國內政治鬥爭形態嚴峻,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不斷碰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2008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挑戰。這場危機波及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擴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中國經濟也受到嚴重的衝擊,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凸顯,一些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速明顯下滑。
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難和長期的矛盾交織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只有加快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因此,在經濟積極向好的趨勢得以鞏固的時候,應該而且必須開始考慮長遠的事情。長遠的事情是科技和教育。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率先復甦並走向繁榮,美國提出,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兩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製藥等方面,加強產業競爭的優勢。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我們必須目光遠大,把握機遇,在這場競爭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中國經濟要想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想要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必須在戰略決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產業化這四個方面的儲備努力。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這些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安排,體現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我國科技發展戰略方針。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關鍵。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時機。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徵。
2020年,中央和地方打出資金、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組合拳,力促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資金支持方面,中央層面明確要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科技部表示目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示的近50個專項512個項目中,網路通信、新能源、醫藥等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家科研經費覆蓋的重點領域。在人才與知識產權保護上,教育部近期開展多次專場招聘,加大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引才力度。江蘇、廣東等地通過推進知識產權強企行動計劃,在建立重點產業專利信息資料庫等方面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已經2018年10月12日國家統計局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徵,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製造產業化水平。示範推廣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進市場化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積極推進煤炭清潔利用、海水綜合利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發展以干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做大做強航空產業。積極推進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衛星及其應用產業發展。依託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裝備。
積極研發新一代核能技術和先進反應堆,發展核能產業。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
堅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需求巨大的優勢,創新和轉變消費模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同時,對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要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
堅持科技創新與實現產業化相結合。要切實完善體制機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原始創新,大力增強集成創新和聯合攻關,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掌握相關知識產權。同時,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協調指導力度,造就並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隊伍的作用,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化進程。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領域跨越發展相結合。要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統籌規劃、系統布局,明確發展時序,促進協調發展。同時,要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大力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優勢區域率先發展。
堅持提升國民經濟長遠競爭力與支撐當前發展相結合。要著眼長遠,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重大前沿性領域及早部署,積極培育先導產業。同時,要立足當前,推進對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具有重大作用的相關產業較快發展,推動高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再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0年2月初發改委牽頭成立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部際小組,成員包括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等20個部委或單位負責人組成。其中,發改委主任張平任組長,副組長包括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科技部副部長杜占元、工信部副部長苗圩、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等,而上述人員的構成已獲得國務院領導人的批示。
七大產業
從產業內容看,“七大產業”一直是國家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和主要方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承擔重要作用,與上海市明確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具有傳承和深化的關係。
從戰略地位看,強調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各國都在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始大力關注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十分強調新能源、幹細胞、航天航空、寬頻網路的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日本把重點放在商業航天市場、信息技術應用、新型汽車、低碳產業、醫療與護理、新能源(太陽能)等新興行業。英國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啟動了一項批量生產電動車、混合燃料車的“綠色振興計劃”。德國政府批准了總額為5億歐元的電動汽車研發計劃預算。韓國製定《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將綠色技術、尖端產業融合、高附加值服務等三大領域共17項新興產業確定為新增長動力。
從選擇依據看,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環節,必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結合實施產業發展規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結合國家科技計劃、知識創新工程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實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礎性、前沿性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加強交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研發,提高基礎技術研究水平。
(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大企業研究開發的投入力度,對面嚮應用、具有明確市場前景的政府科技計劃項目,建立由骨幹企業牽頭組織、科研機構和高校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依託骨幹企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系統集成,支持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結合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發展一批由企業主導,科研機構、高校積極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財稅政策引導,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產業集聚區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三)加快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建立科研機構、高校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機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加快完善期權、技術入股、股權、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科技人員積極從事職務發明創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增加急需的專業學位類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支持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鼓勵企業建立專利聯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利益保障和實現機制,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機制。加大對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
(四)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以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選擇具有引領帶動作用,並能夠實現突破的重點方向,依託優勢企業,統籌技術開發、工程化、標準制定、市場應用等環節,組織實施若干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推動要素整合和技術集成,努力實現重大突破。
(五)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發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支撐作用,大力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著力培育新業態。積極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投資和管理諮詢等商務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和環境服務業。
(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加大實施產業化示範工程力度,積極推進重大裝備應用,建立健全科研機構、高校的創新成果發布制度和技術轉移機構,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託具有優勢的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業環境好、特色突出、集聚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形成增長極,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市場,規範市場秩序,為各類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良好的環境。
(一)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堅持以應用促發展,圍繞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緩解環境資源制約等緊迫需求,選擇處於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重大技術和產品,統籌銜接現有試驗示範工程,組織實施全民健康、綠色發展、智能製造、材料換代、信息惠民等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引導消費模式轉變,培育市場,拉動產業發展。
(二)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信息消費,創新消費模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擴大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識實施範圍。加強新能源併網及儲能、支線航空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市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物聯網、節能環保服務、新能源應用、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推廣等領域,支持企業大力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業模式。
(三)完善標準體系和市場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優化市場准入的審批管理程序。進一步健全藥品註冊管理的體制機制,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制度,支持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價格合理的創新藥物優先進入醫保目錄。完善新能源汽車的項目和產品准入標準。改善轉基因農產品的管理。完善並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規標準。
深化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要通過深化國際合作,儘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深度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
(一)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發揮各種合作機制的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研究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科研項目。支持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全球研發服務外包,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在國外申請專利。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參與我國技術示範應用項目,共同形成國際標準。
(二)切實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在境外以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多種方式融資。擴大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改進審批程序,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外匯支持。積極探索在海外建設科技和產業園區。制定國別產業導向目錄,為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提供指導。
(三)大力支持企業跨國經營。完善出口信貸、保險等政策,結合對外援助等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以及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在海外推廣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境外註冊商標、境外收購等方式,培育國際化品牌。加強企業和產品國際認證合作。
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鼓勵社會投入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健全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
(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的基礎上,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增加中央財政投入,創新支持方式,著力支持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等。加大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節能產品、環境標誌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等推廣應用。加強財政政策績效考評,創新財政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稅收激勵政策。在全面落實現行各項促進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稅收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稅制改革方向和稅種特徵,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研究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
(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加快建立包括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在內的多層次擔保體系。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服務。綜合運用風險補償等財政優惠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力度。
(四)積極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市場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推進場外證券交易市場的建設,滿足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創業企業的需求。完善不同層次市場之間的轉板機制,逐步實現各層次市場間有機銜接。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擴大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和集合票據發行規模,積極探索開發低信用等級高收益債券和私募可轉債等金融產品,穩步推進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發展,拓寬企業債務融資渠道。
(五)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建立和完善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行業健康發展的配套政策體系與監管體系。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為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參與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創造條件。發揮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擴大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規模,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帶動社會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處於創業早中期階段的創新型企業。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組織領導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和條件。
(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建立健全創新藥物、新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稅費調節機制。實施新能源配額制,落實新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加快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進三網融合高效有序開展的政策和機制,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二)加強宏觀規劃引導。組織編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監測調查,加強與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銜接。加強對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優化區域布局、發揮比較優勢各地區要根據國家總體部署,從當地實際出發,突出發展重點,避免盲目發展和重複建設。
(三)加強組織協調。成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形成合力,統籌推進。
深圳180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川20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