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口

古代地名

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徠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築石頭城。

簡介


呂蒙進曰:“曹操兵來,可於濡須水口築塢以拒之。”遂差軍數萬築濡須塢。建安十八年和三國魏黃初四年的兩次濡須口之戰就發生在此地,兩次戰爭均以曹軍無功而返告終。濡須塢,吳軍於濡須水口所築之塢,乃東關。今含山縣東關鎮。
濡須口實指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濡須山在今含山縣東關鎮境,臨河設關謂東關;七寶山在今無為縣黃龍鄉境,臨河設關謂西關。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巢湖的出口,曾為吳魏相爭的古戰場。
濡須水出濡須口至黃雒河口折南流,經今倉頭鎮至馬口閘進入上、下九連圩之間的馬口河,於神塘河口入長江。

傳說


濡須口有一條大船,船身沉沒在水中,水小的時候,它就露出來了。老人們說:“這是曹操的船。”曾經有一個漁夫,夜裡停宿在它的旁邊,把自己的船縛在這條大船上,只聽見那船上傳來吹奏竽笛、彈撥絲弦以及歌唱的聲音,又有非同尋常的香氣飄來。漁夫剛入睡,便夢見有人驅趕他說:“別靠近官家的歌妓。”傳說曹操載歌妓的船就沉在這裡,直到現在這條船還在這裡。
原文:
濡須口有大船,船覆在水中,水小時便出見,長老云:“是曹公船。”嘗有漁人,夜宿其旁,以船系之;但聞竽笛弦歌之音,又香氣,非常。漁人始得眠,夢人驅遣,云:“勿近官妓。”相傳云:“曹公載妓,船覆於此,至今在焉。”《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