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街

博愛街

博愛街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所以現在街上及其附近尚有好幾家商店及加工廠用的是“幸福”之名。但當1981年整頓地名時,根據群眾意見,街名恢復為“博愛”。歐洲商城開工建設時,博愛街在折遷範圍內,為保留“博愛”地名,而將商城建成后南面的一條街整體移植了這一古老而有歷史意義的地名。

基本介紹


現在的博愛街,是歐洲商城建成后,整體南移的。原先的博愛街,基本上成一不等邊的直角形,它的短邊是南北走向,南起楊家路,北止精忠巷口。早年這一帶叫“驢市”,但不是賣驢的地方,而是趕腳驢(以驢代步)的集散處。
早年,西關外有一大悲庵(俗呼代佛庵,是大悲庵的別名)。庵址就是現在的淮西小學二部所在地。當北伐成功后,為了給這個西關外定個街名,便以庵喻大慈大悲之義,轉意為孫中山的博愛之說,所以從此它就有“博愛街”之名了。原淮西小學二部內部那座古老樓房,就是當年住庵和尚的宿舍樓。這個庵有不同於其他一般的庵的地方,那是住庵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