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九龍的結果 展開
九龍
廣東省英德市九龍鎮
英德市九龍鎮地處英德市西南部,是英德市中心城鎮之一,東與西牛鎮,南與大洞鎮,西與清新縣浸潭鎮。
九龍鎮農村新風貌
明武二年(公元1369年)英德縣含屬清下都下轄黃寨圖。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屬含光局下轄寨分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稱為黃寨鄉。民國時期,屬英德縣第二區署稱黃寨鄉。建國后,1949年10月屬英西區開始稱九龍鄉。1952年4月,九龍與明逕、岩背鎮同時劃為英德縣第四區,1958年9月改為衛星公社,1960年九龍與明逕分開,九龍稱九龍公社,到1983年改稱為九龍區公所,1987年改為九龍鎮,鎮政府所在地設在九龍墟鎮內。
新龍村委 | 新田村委 | 泉水村委 |
楓木村委 | 塘坑村委 | 河頭村委 |
金造村委 | 九龍社區 | 太平村委 |
金雞村委 | 團結村委 | 龍塘村委 |
寨背村委 | 大陂村委 | 石角村委 |
烏石村委 | 寶溪村委 |
新龍村委會位於九龍鎮南部,距九龍鎮10公里,總人口2853人,全村區域面積21.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2.6畝,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有17個自然村。新龍村四面環山,東南面是崇山竣嶺,峰嶺延綿起伏,山地遼闊,是全鎮區域面積最大的村委會之一。村民向來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種蔬菜、瓜果、蕃薯等經濟作物。九十年代以來,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發展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村民進一步調整作物布局,推廣種植砂糖桔等經濟作物,形成水果生產基地,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產業。目前,已有85%的家庭住上樓房,90%的家庭有電視機、音響,65%的家庭安裝了電話,95%的家庭有摩托車,7戶家庭有汽車、小車,農戶手機普及率達98%。
新田村委會位於九龍鎮中北部,圩鎮的東側,距圩鎮僅1公里,總人口4730人,耕地面積2992畝。新田村丘陵、石灰岩山交錯,以丘陵為主。耕地為石灰岩洞田,多為“淺腳田”,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為主,是九龍鎮的較大糧產區之一。村民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三高”農業,推廣種植蔬菜、砂糖桔等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下轄16個自然村,分別為:正寨、竹刀塘、新田圍、墩頭、鵪子圍、周屋、桂花園、包屋、圓嶺腳、龍岩、許屋、白石新圍、舊圍、大洛、老坑、架照。
泉水村委會位於九龍鎮南面,距鎮政府約3.5公里,人口2035人,耕地面積1252畝,辦事處設在竹園仔村。泉水村委耕地廣闊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糧食主產區。農業結構調整后,泉水村委大量種植農作物和砂糖桔等水果,效果較好。轄10條自然村,為:竹園仔、橫排、高壩、金雞嶺、陳屋、吉地嶺、李屋、許屋、張屋、桃崗嶺。
楓木村委會位於九龍鎮南面,距鎮政府約6公里,人口3362人,耕地面積1512畝,辦事處設在楓木營村。楓木村委耕地廣闊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糧食主產區。農業結構調整后,楓木村委大量種植農作物和砂糖桔等名優水果,效果較好。轄17條自然村,為:黃屋沖、下塘圍、楓木營、坑尾、山下、清水塘、赤塘、鄒屋、白屋、蘆竹灘、楓樹下、保安鎮、中心塘、華山、菜廠、老鴉山、旱田排。
塘坑村委會位於九龍鎮中部,距圩鎮僅1.5公里。總人口4382人,區域面積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1畝。轄20個村民小組,21個自然村。塘坑村交通、通訊便利,九龍至沙壩公路橫穿塘坑村腹部而過。全村北部為石灰岩山,東南部有較高的丘陵,全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種蔬菜、瓜果、蕃薯等經濟作物。村民的農業商品意識增強,挖掘潛力,勤勞致富,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種植經濟效益好的經濟作物,推廣種植反季節蔬菜,形成一定規模,提高了經濟收入。
河頭村委會位於九龍鎮中部,總人口2563人,區域面積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47畝。轄15個村民小組,10個自然村。河頭村交通、通訊方便,有水泥路直達村委會。全村四面環山,東北部主要是石灰岩山,西南部是丘陵山嶺,地勢較平坦,土地肥沃,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蔬菜、瓜果、蕃薯等經濟作物。全村共種植砂糖桔900多畝,水果主要銷售到珠三角乃至湖南、湖北、北京、山東、黑龍江等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水果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主要經濟項目,村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
金造村委會位於九龍鎮南面,距鎮政府約7公里,人口2448人,耕地面積1152畝,辦事處設在大圍村。金造村委耕地廣闊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糧食主產區。農業結構調整后,金造村委大量種植農作物和砂糖桔等名優水果,效果較好。轄22條自然村,為:瓦田村、子嶺、新建、竹圍、塘邊、竹刀下、油鋪、棚巷、大廳下、客鋪、水邊、大巷、上巷、小巷、中巷、下巷、板巷、塘嶺、主田、鴨潭、毛廠、曲塘。
九龍社區居民委員會位於圩鎮南面,是九龍鎮唯一的社區,總人口7373人。區域面積10.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27.8畝。設有中心小學一間,校址設在圩鎮北面800米處。社區分街道居民和農村兩部分。東與新田村交界,南與塘坑村接壤,西與大陂村相鄰,北與團結村相接。社區下轄民強、紅光、太平一、太平二、新居5個居民小組,大坑、下陂、久尾洞、岩口、廖屋、下岩、禮坑、上坑、下坑等9個村民小組。九龍社區居委地處圩鎮,位於全鎮政治、經濟、文化、貿易的中心,交通、通訊、商貿方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村種植砂糖桔600多畝,利用水庫、魚塘發展養殖業,並利用居住圩鎮的優勢,發展個體經營,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
太平村委會位於九龍鎮東南部,距圩鎮20公里,是九龍鎮最偏遠的村委會。全村總人口3206人,區域面積27.19平方公里,是全鎮區域面積最大的村,耕地面積2115畝。轄有26個村民小組,108個自然村。太平村是九龍鎮典型山區,四面環山,山多地少,氣候濕潤,土質較深,宜竹木生長,現有山林面積30000多畝、筍竹8000多畝。耕地多為洞田,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種花生、黃豆等經濟作物。九十年代以來,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村民積極發展林業生產,經營木材,經濟收入有較大提高。同時,利用山地資源發展種植筍竹,成為九龍鎮主要的筍竹生產基地。
金雞村委會位於九龍鎮東部,是九龍鎮較大的一個村委會。總人口4630人,耕地總面積3016.6畝。金雞村委會交通方便,省道S348線穿村而過。全村下轄:南蛇帶、石仔逕、青拐塘、江屋、冷水田、南山角、彭屋、大塘面(劉屋、凌屋)、嶺咀頭、大窩村、旱田尾、矮嶺、茶仔園、坑背角、丘圍、樓仔、鍾屋、陳屋、饒屋、楓樹坪、泗圍、凹下、塘面、石垠、郭屋、牛崗嶺、沙灣(陳屋、許屋)、上洞、塘背、童屋等30個自然村。全村地勢北高南低,耕地大部分為梯田,“淺腳田”,土質肥沃,適宜種植水稻、蔬菜和水果。近年來,金雞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在全鎮率先大膽調整作物布局,發展“三高”農業,大種沙糖桔等水果,成效顯著。2006年以來,金雞村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窩、陳屋等村小組成為全鎮新農村示範村小組。
團結村位於九龍鎮北部,總人口2064人,全村區域面積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18畝。團結地處石灰岩和丘陵山區,東、北面是石灰岩山,西、南面是丘陵山嶺,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90年代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轉變觀念、樹立農業商品生產意識,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經濟作物布局,推廣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同時,種植有砂糖桔360畝,為村民脫貧致富打下了較好基礎。村民重視外出務工,全村外出種菜的人數有880多人,擴大了財源。
龍塘村委會位於九龍鎮西南部,總人口2584人,全村區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43畝。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有15個自然村。龍塘村山多地少,氣候適宜,土質良好,宜種植竹木,有山林面積12520畝,筍竹1200畝。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龍塘村著力調整作物布局,種植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為發展經濟、擴大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2008年,龍塘村種植蔬菜6500畝,水果(砂糖桔、馬水桔)912畝。交通方便,九龍至龍塘水泥路直通村委會,到各自然村的道路進行擴寬加大,保證能通汽車、拖拉機。同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龍塘村有著名的金礦、鐵礦。
寨背村委會位於九龍鎮的西南部。全村總人口2791人,區域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74畝,轄12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寨背村丘陵,石灰岩山交錯,耕地多為山間洞田。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花生等為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轉變觀念,樹立農業生產商品意識,以市場為導向,著力調整作物生產布局,推廣種植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促進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全村種植蔬菜330多畝、砂糖桔260多畝,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村民的經濟收入逐年提高。
大陂村位於九龍鎮西部,總人口3042人,全村總面積6.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74畝,轄12個村民小組。大陂村交通、通訊方便,省道348穿村而過,大陂村除西北部高占頂山外,其餘是石灰岩山,景色秀麗,耕地多為石灰岩山之間的洞田,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種花生、黃豆等經濟作物。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產自主權擴大,致富的道路拓寬,農、牧、副業等迅速發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大陂村以市場為導向,著力調整作物生產布局,推廣種植蔬菜、砂糖桔等經濟作物,發展“三高”農業,現有蔬菜面積1050畝,砂糖桔910畝,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前景廣闊。
石角村委會位於九龍鎮西部,總人口3938人,全村總面積13.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29畝,全村轄26個村民小組,18個自然村。石角村四面環山,西邊有一座海拔466米的菜壩大嶺,耕地面積大部分處於石灰岩山之間的洞田,土地多為淺腳田和坡地,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蔬菜等經濟作物。隨著市場經濟形勢發展,村民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率先發展蔬菜生產,推廣種植紅茄、節瓜、番茄、苦瓜等蔬菜,形成蔬菜基地。全村種植各類蔬菜1200多畝,種植砂糖桔1000多畝。石角村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抓好新農村建設。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指導下,2006年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到目前為止,已有塘埪、根竹園、黃岩等自然村農房改造,興建樓房,其中塘埪、根竹園成為九龍鎮、英德市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
烏石村位於九龍鎮西部,總人口3059人,區域總面積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15畝,全村轄19個村小組。烏石村四面環山,村莊附近是石灰岩山,東西部是丘陵,耕地多是洞田,西面(三聯片)石灰岩山密布,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區,被稱為九龍鎮的“寒極地帶”。村民向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等為主。九十年代,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村民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圍繞發展經濟走致富之路的目標,以市場為導向,樹立農業商品意識,種植適宜市場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推廣種植蔬菜、砂糖桔等經濟作物,提高了經濟效益。全村種植砂糖桔800多畝,蔬菜350多畝,形成砂糖桔種植基地,成為烏石村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導項目。
寶溪村位於九龍鎮東部,總人口2208人,區域面積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46.8畝,全村轄19個村小組,27個自然村,寶溪村地處山區,丘陵密布,村莊村民居住在山腳下,出門見山,丘陵之間坪洞很小,山多地少,耕地主要是狹小洞田,村民向來除以種植水稻為主,靠山吃山,經營木材。寶溪村種植林木、筍竹、水竹、單竹等,成為寶溪村經濟收入的主要項目。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農村體制改革,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生產大發展。
九龍鎮已建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95%村委已通水泥路;省道S348線貫穿全境;距清連高速僅10公里;距京廣鐵路、北江水運碼頭僅70公里。從九龍鎮到清遠市區僅50分鐘車程,到廣州不足2個小時車程。
乘車路線:
(1)、在廣州羅沖圍客運站有直達英德九龍鎮的班車,每天兩班次,分別是早上10:40一班和下午4:30分一班,約2小時車程即可到達九龍鎮。
(2)、廣州各大汽車站有到清遠或清遠北站的汽車,基本15分鐘一趟,廣州到清遠北站(即是清新黃坑站)約1小時車程,清遠北站到九龍鎮約1小時車程。
(3)、坐火車或高鐵,到達英德後轉公共汽車到英德城西客運站。在城西客運站轉九龍鎮的中巴,約1.5小時到達九龍鎮。
自駕路線:
A::廣州——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九龍浸潭出口——S348省道——九龍鎮
B:深圳、東莞——廣深高速——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九龍浸潭出口——S348省道——九龍鎮
C:珠海、中山——廣珠西線高速——廣州環城高速——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九龍浸潭出口——S348省道——九龍鎮
D:佛山——廣州環城高速——廣清高速——清連高速——九龍浸潭出口——S348省道——九龍鎮
九龍鎮經濟全面發展。以“工業立鎮,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穩定農業經濟增長”為目標,致力於發展農村經濟。工業方面:充分利用本地優勢,抓好“兩水一礦”,促進鄉鎮企業經濟發展,對水泥廠、岩口陂水電站、龍塘礦這三大支柱企業,實行目標管理,挖掘潛力,靈活經營,提高了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帶動其他村辦企業和個體工商業的發展。九八年工業總產值達6716萬元,比九七年增長18.58%。農業方面:增加農業的投入,實施“科技興鎮”的戰略,推廣良種良法,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農業經濟。全面種植雜交水稻,實施拋秧種植,提高了生產效益和糧食單產,確保了糧食增產增收,九八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9720噸,比九七年增長1.7%。同時,積極引導農村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商品農業,大面積推廣反季節蔬菜,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九八年農業總產值10562萬元,農村人平純收入1868元,比九七年增長10.1%。第三產業方面:以“英西峰林走廊”旅遊業為龍頭,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旅遊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樹立旅遊業良好形象,增強了景點的吸引力,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九八年共接待遊客4萬人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九龍[廣東省英德市九龍鎮]
九龍鎮位於英德市的西南部,地處美麗的英西峰林走廊景區內,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石山奇峰林立、溶洞奇特,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素有“飛借桂林山,灕江換明逕,游廊迎奇景,簪峰鎮九龍”的美稱。“英西峰林走廊”的旅遊觀光線,是目前清遠市五條旅遊熱線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到此旅遊觀光,促進了九龍經濟的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到九龍鎮旅遊人數達60萬人次,2007年達到70萬人次,2008年有望突破90萬人次2008年九龍鎮榮獲廣東省旅遊局頒發的“活力廣東—廣東省旅遊特色鎮”稱號。
英西峰林走廊位於英德市區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明逕、岩背三鎮一帶,這裡密集分佈著上千座石灰岩山峰,是廣東省最密集的峰林游廊。走廊內有1000多座呈線型排列的石灰岩質山峰,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溪澗穿繞其間,此外還有岩洞和古建築作為點綴。整個景區綿延二十餘里,是目前我省發現的最長的峰林游廊。英西峰林走廊形成於二億多年前,其地質結構和桂林大致相似,均屬峰林、峰叢地貌。到英西峰林走廊一定要游兩大峰林、探兩個岩洞、尋兩處古迹。
兩大峰林,一個是“千軍峰林”,它位於九龍鎮南面3公里處。這裡的石峰互不相連,卻又離得很近,所有的山峰皆向東傾斜,如同一隊隊準備衝鋒的士兵。第二個是“公正溪樹峰林”,這裡有上千座形態各異的山峰,有多少座山峰就有多少個景緻。這段峰林之中還有溪流蜿蜒其間,為峰林增添了不少靈氣。
兩個岩洞,第一個是“穿天岩”,在九龍鎮西面2公里處,是一個溪流穿山而過的岩洞。乘船在洞中遊覽,遊程約200米,洞頂有2個穿孔,光線從中透入洞里。洞內生長著茂盛的陰生植物。第二個是“陽岩洞”,位於岩背鎮以北約3公里,號稱“粵北第一大洞”。洞內的鐘乳石晶瑩閃爍,質感上佳。
兩處古迹,一處是彭家祠,位於明逕鎮旁的螺山,始建清朝中期,建築物依山勢疊建而上,地理位置險要,是當地彭氏族人為抵禦土匪滋擾而建的防禦性堡壘。第二處是“小趙州橋”,它在明逕鎮北2公里處,以石壘成,沒有橋墩,以優美的弧拱形態橫跨小河兩岸,靈巧輕盈。
除了上述景點外,走廊中還有榮強小桂林、龍角山、王朝石山、明逕倒影、吊香岩、和順岩、迎客松、永豐古廟、飛馬廟遺址等景點可以一游。
九龍傳說,位於九龍小鎮國際生態農業度假區內,洞內鐘乳石千奇百怪、活靈活現,洞頂色彩艷麗、錦繡斑斕。洞內不僅有石筍、石柱、石幔、石瀑、石花、蓮花池等景觀,形態各異,姿態萬千。還有九龍飛瀑、溶洞避暑影視廳、龍龜送瑞、龍王寶柱、天宮瑤池、天空玻璃觀景台、大黃鴨圖案、鳳舞龍飛、仙獸翼龍等眾多景觀。尤為令人震憾的是洞中的“大小龍宮”,有九條蜿蜒盤旋其中的“神龍”,龍身完整,龍鱗清晰可見,讓人嘆為觀止。
“天空玻璃觀景台”
峰林首座——天空玻璃
佔地200多畝,是一處集生態花卉觀光、生態蔬果種植、農業旅遊觀光、休閑採摘、科普教育、和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採摘及觀光休閑樂園。
農耕文化園
清風徐來,花香飄動。尋著花香進入花田,成片的黃、紅、粉、紫等各色鮮花沐浴著陽光迎風綻放,形成多姿多彩的迷人七色花海。
面積達300餘畝的蓮湖,周邊峰林密集,千奇百怪,形態各異,峰林倒影是園區最佳攝影點之一。四季荷花、香水睡蓮、大王蓮等品種,每到盛夏,便是荷葉田田、荷香陣陣的美。
千軍峰林因峰叢一致東向傾斜,獨得了相同地貌中罕見的雄渾力與美。縹緲薄霧使人生就了想像,峰群千軍萬馬圖景似地在朦朧中騰躍起來,耳際甚至還隱約有了戰鼓雷動、人潮奔涌。“千軍峰林”,與其說是一個具體景點,莫如英西九龍千軍峰林說它是九龍鄉野得天獨厚的襯景。
座落在九龍小鎮峰林蓮湖旁,長50餘米,寬8米,是九龍鎮,乃至英西峰林地區首座大型船造型的休閑舟,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你眼前瞬間一亮,堪稱“峰林第一舟”。
峰林農莊位於九龍小鎮國際生態農業度假區內,特有竹屋裝修風格,環境幽雅,充分體現客家人智慧與古樸的民俗風情。以傳統鄉村八仙桌作為餐桌,農莊採用返璞歸真的農家大鑊烹飪,陣陣柴火清香,真誠讓每位客人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農家菜!能容納70餘席600多人同時就餐。
這是目前英西峰林首座鐵索弔橋,耗巨資打造,長達60米,寬4米的吊索大橋吊索大橋橫跨蘇坑河(水邊河流域),連接農耕文化園和九龍小鎮兩岸,弔橋周邊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景色猶如百里畫廊的風景。
九龍鎮金雞林場的楊梅
1、麻雞:以岩下村農家養的走地雞為上品,吃苞谷大的,每隻最少3-4斤重;
2、英西峰林九龍豆腐:馳名省港澳的黃花雞,九龍豆腐宴(最特別,試試無妨);
3、麻竹筍:肉質爽滑甘甜的英德筍質量很好。英德是中國麻竹筍之鄉,為必點菜式;
4、本地塘、山魚、黃鱔等:不可不試,味道與人工養殖品有著天淵之別;
5、客家黃糍粑,用各種當地原生態餡料全手工製作,風味最佳;
6、英德東鄉蒸肉、擂茶粥、沙河粉、沙螺都是頗具風味的小吃;
九龍鎮設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24所,在校學生10900人。在教育工作中,樹立“科教興鎮”思想,重視抓好教育工作。增加教育投入,學校的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改善了教學條件,26個中小學均實現樓房化。同時,認真抓好教學管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材,培養了一批合格的勞動者。
九龍鎮墟鎮建設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以超前的意識按次中心城市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經過加大資金投入,墟鎮建設日趨完善,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興建了3.5萬伏的變電站,建有自來水塔,安裝有九個頻道的有線電視,興建了建築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九龍市場和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兩座南門市場,認真抓好墟鎮規劃建設,墟鎮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墟鎮常住人口近8000人,成為英西南的重要貿易集散地。目前,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入綜合配套,投資環境日益完善,墟鎮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