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洞
仙寓洞景區內的景點
仙寓洞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佳,被譽為‘竹海明珠’,位於四川宜賓市蜀南竹海南部仙寓洞景區擦耳岩陡崖之中,是遊覽蜀南竹海一定要去的地方。

仙寓洞
仙寓洞實際並不算洞,而是一條長約500米的半邊山洞,背靠絕壁,前臨深谷,這裡從前飛閣流丹,香火興旺。現在殿閣都己不在,只殘留下幾壁明代的摩崖造像。
仙寓洞又是一個依山靠岩建造的石窟寺廟,這裡最早是一個道觀,後來佛教興盛,宋朝以後,相繼建了觀音殿,老君殿等活動場所。仙寓洞實際上是一個佛教和道教共同存在的宗教活動場所。據說,眉山先賢蘇東坡曾在此見境生情,題寫了一幅對聯:“天際出懸岩,石竅玲瓏,問混濁何年鑿破;雲中尋古洞,篆煙縹緲,看神仙海外飛來。”

凌霄殿
從南山門進洞,首先看到的是道家殿堂——凌霄殿。凌霄殿從左至右分為靈官殿、老君殿、玉皇殿,是仙寓洞先佛后道、佛道合一的歷史見證。清末民初,杜柴扉在岩上絕壁處題“凌霄殿”匾額,一統三殿。這一壁靈官造像,高1米左右,腳踏風火輪,手舉打神鞭,瞪圓雙目,張開大口,威風凜凜,刻工粗獷有力。
和尚殿
凌霄殿右是和尚殿,和尚殿是佛家升天火葬后存放骨灰的地方,殿中七重檐攢尖頂石塔乃第一住持僧升天火化骨灰之處。因為僧人俗稱和尚,故名和尚殿。
二佛殿

二佛殿

九龍碑
大佛殿,又稱大雄寶殿,是仙寓洞佛道共存的典型殿堂,殿中置三世佛、左右分別置文殊、普賢,后側則是道家的天妃殿、財神殿,三世佛、天妃、財神融為一體,正是仙寓洞佛道相融、僧道難分的歷史見證。殿內還有一塊完好的明刻九龍碑,在高50公分,寬30公分的石塊上刻出九條石龍,

紫竹觀音
觀音殿
大佛殿旁,是建於南宋(公元1259年)的觀音殿,據說當時規模很小,以龕代殿,後人因擴大規模,在岩沿上增刻高浮雕觀音及十八諸神。佛家以圓為本,觀音殿屬圓形,是佛家造像的最佳位置,因此信士者敬塑觀音都選址於此。現在看到的觀音,是一九九四年香港作家、國際佛教學會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潔居士還捐資修建的紫竹觀音。觀音手握凈瓶,傾倒神水,普渡眾生。觀音殿的石壁上,中間有觀音的立像,左右排列著十八羅漢,額題“向心朝佛”。觀音像前,是“犀牛戲水”:一頭犀牛卧於水函中,天泉飛瀉,水花四濺,好似犀牛在水中搖擺嬉戲。
卧佛
往前,是一龕新鑿卧佛,卧佛鑿雕在紅色砂石岩中,釋迦牟尼佛身後,還有十四天神塑像。這龕卧佛也是何潔居士捐建的。

卧佛
卧佛前,一道飛瀑從山崖直落谷底,這就是十三疊泉。這股水簾高約5米,寬約3米,不同季節水勢有所變化,因為在陽光照射下常顯出幾種色彩,被稱為"紫雲佛光"。石壁上那一條20公分寬的鏈條圖案,天然造就,色澤斑駁,人們說它是仙女留在這裡的一條項鏈。
走完仙寓洞,往前就是天寶寨後門。
仙寓洞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風景俊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