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濕
健脾化濕
健脾化濕(invigorating spleen for eliminating dampness)是中醫臨證運用具有健脾助運、祛濕化濁作用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喜燥惡濕。“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主運化,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為太陰濕土之臟,主濕而惡濕,脾虛不運則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易困脾。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黏不渴等症。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問·至真要大論》)。健脾化濕藥味多辛苦或甘淡,性多偏溫,主歸脾、胃二經,功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主要適用於脾虛濕阻之證。
● 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 1.常用健脾化濕葯:白朮、黨參、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藥、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砂仁殼、白豆蔻、白蔻殼、草豆蔻、草果等。
● 2.常用健脾化濕的方劑:參苓白朮散、完帶湯、實脾飲、苓桂術甘湯、萆薢分清飲等。
● 3.常用化濕健脾食物:山藥、綠豆芽、紅小豆等。
● 濕有寒濕、濕熱之分,使用健脾化濕葯時,應根據濕的不同性質進行配伍。寒濕者,配溫里葯;濕熱者,配清熱燥濕葯。行氣有助於化濕,故應用化濕葯時,常配伍行氣葯。脾弱則生濕,脾虛者應配補脾葯以培其本。又濕性趨下,配伍利濕葯,可使濕邪下泄,提高祛濕效果。
● 1.脾虛濕阻之泄瀉
● 證候: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治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主方:錢氏七味白朮散。方葯:人蔘、茯苓、白朮、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 2.脾陽虛衰之水腫、腹脹
● 證候: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治則:溫化水濕,利水消腫。主方:實脾飲。方葯:乾薑、附子、白朮、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
● 3.脾虛濕盛之帶下
● 證候:婦女帶下清稀。治則:健脾化濕止帶。主方:完帶湯。方葯:白朮、山藥、人蔘、白芍、車前子、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
● 健脾化濕葯多芳香溫燥或甘淡滲利,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