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鵬

秦腔演員

王文鵬(1884—1953)秦腔演員、工鬚生。原名雙喜,民國后改稱文鵬。生於陝西長安縣東胡村。

簡介


王文鵬,秦腔演員、工鬚生。原名雙喜,民國后改稱文鵬。生於陝西長安縣東胡村。

藝術生涯


王文鵬
王文鵬
幼時,曾入私塾讀書五年。十五歲時,因家貧不能繼續,到西安西大街新秦源鹽店當學徒。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陝西遭逢荒年,被商號辭退,家中生活窘迫,乃入長安縣南鄉馬超廟村太師洞內武秀才劉玉潤所辦的“鴻泰科班”(俗稱窩子)學戲。本學老旦,兼小丑,與小旦福慶子、冉娃子等為師兄弟。當時科班教徒唯一督課方法便是“打”,不會了打,不好也打,錯了忘了更要打,通稱“打戲”。他經常挨打,右腿上有一個很大的傷疤,影響了他的武工。清光緒二十九年(二十歲)出師后,跟上花旦四川紅(吳正商)所領的戲班到各縣演出。王有天賦的好歌喉,因常替代本班鬚生“賴子”演戲(“賴子”常害胃病),后便改工鬚生。月得銅錢十三串(約合當時小麥三石),用以養家。宣統登基后,為表孝行,照例停止娛樂三年,全國藝人遭了災荒,文鵬也不能例外,便回家困守。後來國際局勢緊張,才將大孝三年改為三月,恢復了演唱,他又隨班到渭南坂橋等地演戲,月得十五串。此後七、八年中,奔走江湖,邊學邊演,學會了不少新戲,也增長了戲劇知識,提高了演技。這在他的藝術生活中,是一個提高的重要階段。
民國五年(1916),他搭入西安長慶社,月支一百二十元現幣,與西安觀眾初次見面。因嗓音清潤,為人稱道。長慶社后改三意社,他為三意社台柱,因其演出上座率高,收入多,曾幫三意社渡過不少飢荒。民間有諺語說:“三意社沒錢就燒呀”(指王文鵬演出的《火燒葫蘆峪》),三意社如果有什麼急務需錢,必出《葫蘆峪》渡關。在此期間,王曾於民國十五、十六年,二十二、二十三年、二十八、二十九年,幾次赴蘭州,與十二紅(旦)、石大喜(凈)、麻子紅(鬚生,本名郗德育)、劉金榮(鬚生)、陳鏡民(正旦)等同台演唱。他外出期間,三意社經理聶金山的舊友給王文鵬家庭薪金。使王一回到西安,必先給三意社演唱。這個時期,王文鵬還在他的家鄉東胡村自辦過一個三民劇社,收有六十多個小孩,自己教學。因他要求過速,未能長期堅持而散班。四十年代,因年事日增,身體不佳,兼有吸大煙嗜好,氣力不足,常患喘病,很少登台;但叫座力始終不衰,偶一演出,仍座無虛席。
王文鵬十分飽學,幼年因坐科挨打,受過嚴教,常奔走陝、甘兩省演出,見過世面,戲路相當廣闊,一生能演六十餘本戲,最拿手的為《葫蘆峪》、《洪羊峪》、《五子魁》、《金沙灘》、《假金牌》、《轅門斬子》等。他尤長於唱工戲,講究一口氣能將五音(即宮、商、角、徵、羽,與胡琴的五、六、凡、工、尺相合)唱全,一連唱十句,八句,可使音色完全不同。他的嗓音高、低、寬、窄齊全,運用自如。特別善用膛音,收發得心應口。大板亂彈,或撂板、耍腔,都能給人以淋漓盡致、輕鬆愉快的美感。演《葫蘆峪》,擅用[陰司慢板],唱《司馬拜台》一場,大段唱腔表現了諸葛亮命在旦夕時有氣無力的形象,成為範例,青年後學演出此劇,無一不效法王的唱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對他十分關心,他雖精神不佳,氣喘難支,仍鼓起勁來繼續登台演出。1950年,西北文化部曾派專人赴他家慰問,並給他送過幾次生活補助費。為了保留他的藝術,1951年夏,對他的《轅門斬子》、《金沙灘》、《葫蘆峪》作了錄音。1953年6月25日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