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誤

謬誤

謬誤是一個漢語詞語,

拼音是miù wù,

亦作“謬悞”。錯誤;差錯。是指人的認識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活動,它能產生正確和錯誤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即為真理,後者就是謬誤。真理和謬誤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關係。

出自漢·王充《論衡·答佞》和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中都出現過。

解釋


亦作“謬悞”。錯誤;差錯。
謬誤的定義:指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

出處


漢 王充《論衡·答佞》:“聰明有蔽塞。推行有謬誤,今以是者為賢,非者為佞,殆不得之之實乎?”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向朗傳》:“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妾自謂能相天下士,必無謬悞。”
艾思奇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九章:“真理愈辯愈明,而謬誤總是經不起認真的爭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