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技擊法

李小龍主編的圖書

《李小龍技擊法》是由李小龍編著,鍾海明和徐海潮編譯,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截拳道學習範本,該書於2013年10月出版。

內容簡介


李小龍技擊法》介紹了李小龍的功夫格鬥技巧,哲學和訓練方法,凝聚了李小龍畢生的武學精要。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從基本功訓練、技法訓練、實踐技術、自衛術四個方面全面而詳盡地展示了李小龍獨創的截拳道技戰術體系,書中介紹的技法動作皆配有李小龍真人示範照片。

作品目錄


序 言 李香凝
譯者的話 打開通往中華武道殿堂之門 鍾海明
前 言 水戶上原
第一部分 基礎訓練
第1章 技擊者練習
第2章 警戒式
第3章 步 法
第4章 力量訓練
第5章 速度訓練
第二部分 技法訓練
第6章 移步技法
第7章 手法技巧
第8章 踢擊技巧
第9章 格擋技術
第10章 攻擊目標
第11章 對抗訓練
第三部分 高級技術
第12章 進攻手法(第一部分)
第13章 進攻手法(第二部分)
第14章 進攻腿法
第15章 防守與反擊
第16章 攻擊五法
第17章 特質與戰術
第四部分 自衛技術
第18章 對突然襲擊的防禦
第19章 對徒手襲擊者的防禦
第20章 對抓拿的防禦
第21章 對勒掐和熊抱的反擊
第22章 對持兇器來犯者的防禦
第23章 對多個襲擊者的防禦
第24章 處於易受攻擊位置的防禦

創作背景


李小龍生前曾計劃出版一本截拳道專著,1967年下半年,他特意邀請了一位攝影師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一系列動作示範照片,並為之增寫說明文。但是當李小龍聽說武術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聲來抬高他們自己時,就決定不出版此書了,因為李小龍不願意讓人們盜用他的名義來抬高他們自己或他們舉辦的學校,也更不願意他們用這種方法吸引學生,特別是年輕人。該書的出版因此而擱置。1972年—1973年,李小龍開始對這些照片排序並為之增寫說明。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去世后,他的遺孀琳達·埃莫瑞女士感到李小龍在武術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不願讓李小龍的武術知識一起消失掉,於是和《黑帶》雜誌原主編水戶上原根據李小龍生前拍攝的動作照片和手稿,1977年,將《李小龍技擊法》整理出版以饗讀者,也了卻了李小龍的生前夙願。

人物介紹


本書寫於1966年,書中的大部分圖片是當時拍攝的。出版這本書,是李小龍的生前宿願。但是,當他聽說武術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聲來抬高他們自己時,就決定不出版此書了。那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言談:“我教過李小龍武術”,或是“李小龍教過我截拳道”。其實,李小龍從未見過或根本不知道這些人。
李小龍不願意讓人們盜用他的名義,來抬高他們自己或他們舉辦的學校。他更不願意他們用這種方法吸引學生,特別是年輕人。但是李小龍死後,他的遺孀琳達感到李小龍在武術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如果讓李小龍的武術知識也隨他一起消失,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雖然此書不能代替實際的教學和李小龍曾擁有的全部武術知識,但還是能夠幫助武術工作者們在訓練中提高技擊技巧的。
李小龍始終相信所有勤奮訓練的技擊運動員,不論他們從事柔道、空手道還是其他功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應付任何意外的情況。為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認真地進行訓練,必須集中全力踢打沙袋。李小龍常常這樣說:“進行訓練時如果沒有實戰觀念的話,那麼只能是欺騙自己。當踢打沙袋時,你必須確定你是在同對手真實較量,集中百分之百的力量去踢打,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沒有讀過李小龍的《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一書的話,不妨一讀,那本書可作為本書的補充。這兩部書中談到的知識將會給你一個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完整形象。
水戶上原(M. Uyehara)

作品鑒賞


作者李小龍完全把握了傳統武術的運用要領,書中的核心原理來自傳統武術,強調中線;在傳統武術里,任何一個拳種都重視這一點,不管內家拳外家拳,沒有一家敢稱自己不守中線。一出手,手尖、鼻尖、腳尖,三尖要相對、相照。而且傳統武術裡頭還要求三尖齊治,這樣的勁力才是整的。另外因為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中國武術很長一段時間只講套路,對實戰這一塊比較忽視。而《李小龍技擊法》讓許多武術人開始重新面對中國傳統武術實戰,包括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之間格鬥的方法,打開了通往中國武道殿堂之門。從道的角度看,李小龍的哲學基於中國傳統的太極哲學,他能從整體的層面去理解武道,不再局限於門派、拳種等束縛。對武術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作品影響


該作一直是美國《黑帶》出版公司幾十年一直高居暢銷書榜首的書籍。
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將《李小龍技擊法》列為聯盟和旗下截拳道道館及其修行者們的指定教材。
截拳道傳人湯米·克魯瑟斯在2010年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舉辦的第二屆截拳道國際導師長沙講習會的交流中透露出自己在截拳道的修行生涯中,《李小龍技擊法》對他的影響也曾是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
武術散打冠軍趙子龍在他16歲時接觸了《李小龍技擊法》,之後他一直隨身珍藏並經常翻閱學習和研究,同時以其專業的散打訓練結合自己對於截拳道的研修心得,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散打風格。2011年,趙子龍通過此書找到了鍾海明先生並拜師;隨後趙子龍代表中國截拳道先後參加“紫禁之巔”和“銳武”綜合格鬥大賽,並於2013年2月加冕中國首批MMA全國93千克級冠軍。

作者簡介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佛山。是武術哲學家、截拳道創始人、功夫巨星。李小龍從小在香港長大。13歲時,在葉問的帶領下開始學習詠春功夫。18歲時離開香港,前往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並在華盛頓的大學攻讀哲學學位。入學后李小龍開辦了自己的“學校”教授中國功夫。60年代中期,李小龍在美國長灘展示自己的功夫時被看中,並在電視連續劇《青蜂俠》中扮演加藤這個角色。在此期間,李小龍將自己發展的功夫命名為“截拳道”。《青蜂俠》系列的作品被取消后,李小龍的發展遇到了阻力,所以前往香港追求電影事業。在香港他參與製作的三部電影都連續打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並以全新的方式展示了武術。這時好萊塢注意到了他,邀請李小龍參演了第一次好萊塢與香港聯合製作的電影《龍爭虎鬥》,這部電影使他一舉成名。
水戶上原(編輯整理者),李小龍親傳弟子,《黑帶》雜誌創始人。

出版信息


1977年,英文版的《李小龍技擊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出版;2013年,後浪出版公司獲得了《李小龍技擊法》的正式中文授權並於當年10月出版。截止2013年,《李小龍技擊法》被翻譯為十種語言在全球發行。

作品爭議


1988年3月,《李小龍技擊法》經鍾海明、徐海潮翻譯,將英文原書四冊合成一冊,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這是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在國內首次公開面世。1996年,由於國際版權問題,人民體育出版社停止了此書的發行。此時,人民體育出版社版《李小龍技擊法》發行量已達到近30萬冊。

譯者簡介


鍾海明,國家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系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兼任東方文化傳播促進會主席、北京市武術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主席等職。
多年來,在科研之餘,潛心武學與傳統養生功法及中醫經絡調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華武道概論》、《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李小龍技擊法》、《經絡調理與眼保健》和《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龍》等著作,曾被譽為“第一位將李小龍截拳道引入中國的人”。
目前,在國家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武醫文化工作小組負責武醫文化的研究傳播與推動工作。
徐海潮,1951年生人,生在軍營,長在軍營,軍旅生涯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的軍事外交工作經歷。自八十年代起,歷任駐外交部駐伊朗使館、中國常駐聯合國軍事代表、駐紐西蘭、阿富汗、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的高級武官。目睹了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親歷了阿富汗戰後的動亂。曾獲聯合國頒發的維和獎章和保加利亞國防部授予的軍旗下一級勳章。
在《李小龍技擊法》一書的翻譯中擔任了重要的翻譯工作。

序言

我父親李小龍對於本書最初的想法是將之寫成一本截拳道專著,並限量發行(不超過200冊)。他還為此拍攝了照片。這些照片拍攝於1967年下半年,那時我父親已提出了“截拳道”這一術語。然而,在圖片拍攝完成後,他改變了出版這本截拳道專著的想法。1972年~1973年,我父親開始對這些照片進行排序並為之增寫說明,所以很可能他那時又重新考慮了這個計劃。
李小龍希望這本書展示的動作儘可能地接近真實,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尋找一位攝影師來幫助他把瞬間的動作拍攝下來的原因。很多鏡頭他用了高速攝影機去捕捉。那些在李小龍武館里的照片都是在兩天內拍攝完成的。其他鏡頭則是在李小龍房前、後院以及《黑帶》雜誌辦公室外面完成的。
為確保動作看起來真實,我父親堅持在擊打時要做到實打實地接觸,但是他不敢使用全部力量,因為他不希望傷害到任何人。不過他仍固執地要讓這些動作看上去儘可能真實。黃錦銘(Ted Wong)曾回憶過這樣一個情景:當時他要承受李小龍的一記踢擊,專門找來劍道的護胸穿上,可李小龍仍擔心防護不夠。於是,黃錦銘又撕了不少硬紙箱,將這些碎片與類似填充物一併塞到自己衣服里,以使其在這次衝擊中能起到幫助保護自己身體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那天結束后他身上還是青一塊、紫一塊的,這些鏡頭至今仍是他非常美好的回憶。
沒有丹·伊魯山度(Dan Inosanto)、黃錦銘、喬·伯德納(Joe Bodner)、奧利弗·龐(Oliver Pang)、水戶上原(Mito Uyehara)、琳達·李(Linda Lee)等人的幫助,當然,還有李小龍,這本關於李小龍技擊方法的書將永遠不可能問世。非常感謝《黑帶》雜誌、Rainbow出版公司、Ohara出版公司和Active Interest Media的幫助以及他們對李小龍書籍與遺產的傳承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特別感謝黃錦銘在書籍更新修訂方面所提供的幫助。我們希望你能喜愛這本全新完整版的《李小龍技擊法》。
李香凝(Shannon Lee)
2008年

譯者的話

打開通往中華武道殿堂之門
李小龍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以影視為主要職業的技擊家,以其短暫的一生給世界帶了巨大的影響。然而,李小龍對世界的影響卻不僅限於“功夫片”本身,他讓世界看到的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他使人們看到了一種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氣,這正是習武之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氣”。李小龍通過他一系列的中國“功夫片”,以及在世界武壇中的強悍形象,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形象。從而使“Bruce Lee”成為在世界各地都路人皆知的大英雄。
李小龍對世界武壇的影響,也不僅限於他創建的“截拳道”(Jeet KuneDo)武技本身,還有一種對當代世界武術的啟迪。故而,現代搏擊運動中的MMA和UFC等搏擊形式均推崇李小龍為創始人。
然而,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首次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並為此做出突出貢獻的李小龍,當初卻是以中國傳統武術的叛逆者的形象開闢國際武壇的。李小龍首次打破了傳統武術的門戶之見,摒棄了武術中許多華而不實的技法與套式,直取傳統武術技擊之精華。特別是將傳統武術中長期蘊含的哲學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來①。創建了“以無法為有法”與“以無限為有限”兩句名言為代表的截拳道,從而為中國武術拉開了開創性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的時間轉眼即逝,後人卻還在困擾截拳道究竟是什麼。其實正如李小龍自己所解釋的“我只能說是國術,一個沒有門派之分的國術,是反對讓武術流入形式化的國術,是從傳統中解救出來的國術”②。李小龍提出“國術應當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對,我希望用哲學精神,融化到國術裡面去”的思想。無疑這將對中國武術各門派之間的整合,以及中華武道體系的建立起到深遠的影響。其實早在李小龍去世前兩年(即1971年)就曾聲稱,要收回載拳道的名稱,改稱為“Tao of Chinese Gung Fu”(中國功夫道或中華武道)。可以說李小龍是中華武道理念的第一位倡導者。
隨著李小龍文化現象的興起,在國際上出現了許多李小龍文化研究的學者,開始對李小龍功夫片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從“死亡之迷”到“王者之路”,從“一代巨星”到“一代宗師”,從“成功之道”到“對生命的感悟”,人們在不斷地探解著其中之謎和他的人生之道。在隨之形成的李小龍文化現象中,更是把這種探解引向了對中華文化與生命的探討。但大部分人卻依然很少了解這位“一代武學宗師”更加深層的一面。②
李小龍的過人之處,正在於他的武道體系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理念。他不是一名普通的武師,而是一位武術哲人,一位武道學者。他的武學體系有著鮮明的武道合一的特徵。
當前,中國武術的發展正徘徊於十字路口。李小龍倡導的是“大武道”的理念,中華文化的修行都是由“藝”入“道”的。無疑,他的武道思想和理念對於拋棄“競技”、回歸“傳統”,以及中國武術各門派之間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同時,對中華民族武道體系的建立將起到十分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把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他的武道理念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在傳統武道理念上第一次提出了開放的理念,也就是在技法上無門無派,以人為本,挖掘自身潛能,不斷前行、向上,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這正是一種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的心境。
李小龍是一位勇敢的踐行者,他在不斷挑戰許多傳統觀點和理念的同
時,也在不斷地挑戰自我,從而使傳統武術在變革中走向世界。他對世界武壇的影響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而且仍然在不斷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李小龍由“武道”中悟出的哲理思想之影響也已超越了他對武術本身的詮釋。李小龍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對其成功之路的解讀,會給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十分重要的啟示,也會給中年人帶來許多人生之道的感悟。縱觀中華文化和中華武術數千年的歷史,李小龍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武道思想的倡導者和推行者!
《李小龍技擊法》和《截拳道之道》正是進入其武道體系的敲門磚,李小龍以他的武道理念與體系為人們打開了通往中華武道的殿堂之門。

舊版簡介


《李小龍技擊法》
李小龍技擊法
李小龍技擊法
書籍作者:布魯斯·李、姆·烏耶哈拉 著/鍾海明、徐海潮 譯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時間: 1988年 印刷時間:1995-02-01。開本:32開 頁數:459 頁 印張:9.600
《李小龍技擊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由李小龍遺孀琳達女士與美國《黑帶》雜誌社總編輯、李小龍親傳弟子水戶上原根據李小龍1966年—1967年所拍攝的大量早期截拳道(振藩拳道)的技戰術動作照片及其書稿整理而成。本書所有技術照片均由李小龍本人帶領其親傳弟子伊魯山度、黃錦銘親自示範,可謂當今存世最經典、最權威的截拳道專著和訓練參考教材。
1988年3月,本書經鍾海明、徐海潮翻譯,將英文原書四冊合成一冊,由人民體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這是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在國內首次公開面世,指引了一大批中國截拳道愛好者,國內很多官方和民間武術家、武術修鍊者以及散打運動員亦深受影響。1996年,由於國際版權問題,人民體育出版社停止了本書的發行,從此成為絕版,雖然存在國內早期印刷品共有的紙質不佳、圖片印刷清晰度不高等質量問題,但因其歷史意義和稀缺性,仍然成為國內外李小龍紀念品收藏者和截拳道愛好者競相追逐的收藏和學習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