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

百色盆地

百色盆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境內,盆地主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長約109km,寬7-14km。該盆地是一個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形成於第三紀初期時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后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右江斷裂帶上。其中高嶺坡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群中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是廣西文物工作隊於上世紀80年代初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過去只是小面積的挖掘,最多一次也只挖了40平方米。”主持這次挖掘的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信息資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謝光茂稱,為了全面了解高嶺坡遺址的文化內涵,去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會同田東縣博物館對這個遺址進行了發掘,此次他們挖了200平方米的面積,已揭露出11個地層。

基本介紹


上新世至第四紀,間歇性的構造抬升在盆地沿右江(珠江支流)兩岸發育七級階地。自1973年考古隊員在上宋村附近的高階地首次發現舊石器以來,已有70餘處舊石器地點先後被發現和發掘,採集和出土石製品萬餘件。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學家在該區域第四級階地堆積物表面發現了帶有西方mode2技術元素的手斧和手鎬等工具,后考古隊員在地層中找到了原生層位,表明在第四級階地形成時古人類已經具備Acheulean技術特點。2000年3月3日,侯亞梅等在《Science》發表論文,運用40Ar/39Ar測年方法對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的玻璃隕石(與石製品伴生)進行年代測定,結果顯示文化層形成於距今80.3000±0.3000萬年以前。目前,對於百色盆地似阿舍利(Acheulean-like)技術形成的年代尚存爭議,但多數學者認為其大致為中更新世。
近年來,隨著舊石器材料的日益增多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百色盆地已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早期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的熱點,同時,該盆地逐漸成為探討中更新世東西方(Movius Line兩側)人類技術差異與形成原因等學術問題的理想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