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學
核科學
核科學由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交叉形成的核科學技術始於20世紀前半葉,它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標誌。核科學技術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發展特點:一是深入探索物質深層次結構,另一是各種核技術(如核武器、核能、加速器、同位素與核輻照等)得到廣泛應用。核科學技術研究是核事業生存與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更是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三大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核科學技術已形成幾十個分支學科。本報告重點研究發展較為成熟、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且反映國內外核科技水平的若干分支學科。
(圖)核科學
(圖)核科學
在核能中裂變能的利用已獲得廣泛的發展,核能已成為經濟、安全、可靠而又潔凈的能源。中國的核電已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核供熱反應堆正由試驗堆向商用堆發展。快中子堆、高溫氣冷堆、聚變一裂變混合堆已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有的已開始投入建造。脈衝堆及高通量試驗堆也在一些特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正致力於發展具有更高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先進核反應堆堆型及核能的綜合利用。在受控熱核聚變方面,聚變等離子體物理與核聚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它的成功必將為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作出重大貢獻。
(圖)核科學
中國的核事業已取得輝煌的成就:①成功地研製出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武器裝備;②核電建設取得初步成就;③建成獨立完整的核科技與工業體系;④核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擴大;⑤培養和造就了高素質的人才隊伍。20世紀50年代中,中國開始發展核工業。1964年10月16日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進行首次氫彈試驗;1971年9月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下水。“兩彈一艇”的偉業標誌中國已初步建立完整的核工業體系,跨入世界核大國行列。
改革開放后,開發核電掀開了中國核工業發展的新篇章。中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秦山核電站於1991年投產。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田灣核電站已陸續投入商業運行;已形成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核科學技術體系。在核電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營運管理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和實力,能自主設計建設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也具備“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建設百萬千瓦級機組的能力。中國還積極開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研究:建成多個核聚變試驗裝置;啟動串列加速器重點實驗室研究計劃;完成低溫核供熱工程試驗研究;高溫氣冷堆達到臨界;實驗快堆正在建造之中;先進研究堆等重大科學工程進展良好。
在核電發展帶動下,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對核燃料循環工業體系進行技術改造,在某些關鍵環節實現工藝技術更新換代。其他核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礦產勘探、公共安全、科研等諸多領域,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中國還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核安全與環境保護、核應急等保障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安全法規監督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各核設施保持良好安全運行記錄。
國際核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一)核基礎研究領域
核物理研究提高了核多體計算的精確度。在核反應和核結構研究方面,主要目標是發展高同位旋、高角動量的極端條件。高能加速器在高能量前沿、高亮度前沿和新技術、新原理3個方面有發展。超導磁鐵和超導高頻腔在加速器中廣泛應用。激光加速、等離子體尾場加速和雙束加速器等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計劃的啟動為標誌,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已經完成科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可行性驗證。已建立先進核臨界安全研究設施和實驗平台,形成並公布了許多臨界安全基準數據。在核安全方面,重點研究嚴重事故、數字化控制與保護系統、人因工程、非能動安全、老化管理、概率安全評價、防恐怖和防核擴散等技術。
(二)核能技術領域
世界核電發展正處於復甦時期,在役核電站要盡量延壽運行,同時大力開展新堆型研發。先進壓水堆技術已形成以非能動安全系統、先進反應堆芯、模塊化設計、數字化儀錶與控制等為代表的新潮流。第三代壓水堆已形成EPR和AP-1000兩種設計;已提出以高放廢物最小化、核能可持續發展和強化核不擴散為目標的第四代(共6種)先進核能系統,其中有3種是快堆(鈉冷快堆、鉛冷快堆和氣冷快堆)。快堆技術發展逾30年,主要核電發達國家都已掌握快堆技術。高溫氣冷堆已建成2個實驗堆並完成3個商業示範電站設計。軍用核動力技術重點向自然循環能力強、體積小、重量輕的一體化布置目標發展。在空間堆方面著重空間核反應堆電源的研究,提高軍事衛星的攻防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核燃料循環技術領域
探明鈾資源儲量可滿足全球核工業發展需求。數字化鈾礦山與循環經濟是國際鈾礦開採的總體發展趨勢;地浸采鈾技術已獲發展和推廣應用。國際鈾濃縮技術由氣體擴散法向更有效、經濟與可靠的氣體離心法發展。研究試驗堆的燃料轉向低濃化;提高壓水堆燃料元件生產效率和製造能力,改進自動化和數字化控制水平,增加其在堆內的安全運行可靠性。在核燃料循環後段方面,多數國家走核燃料閉式循環(后處理)之路;部分國家選擇“一次通過”(直接處置)方式;少數小國“等著瞧”。用於後處理的水法purex流程已經成熟,一段時期內仍是后處理工藝的主體;對未來的先進反應堆乏燃料,傾向於干法處理。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的改進目標是:實現廢物最小化,提高凈化效果,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減少維修和降低工作人員受照劑量。
1.博士學位應在數學、物理、熱工、材料、力學和核工程方面應具有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與發展方向具有系統深入的理解。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熟練應用計算機。作風嚴謹,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並作出創造性成果。能從事高等學校教學,參與和承擔重大項目的設計、建造、運行和管理工作。
2.碩士學位應在數學、物理、熱工、材料、力學和核工程方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熟練應用計算機。具有從事本學科的科學研究、教學、工程設計、建造、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江蘇常熟人。1930年入德國柏林大學,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194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歐共體開展BRITE研究與發展計劃,推動高分子材料的輻射改性;日本和美國制定“推進輻射技術計劃”。全球現有近300台放射性同位素生產裝置,包括約100座研究堆和180台加速器。約50個國家擁有同位素生產設施,大部分屬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主要的同位素生產國還有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南非。放射損傷診斷技術正實現自動化和系統化。輻射技術也得到較快發展,並滲透到經濟社會的許多領域。
1.裂變堆工程技術
(1)動力堆,已掌握用於先進壓水堆的物理、燃料組件、熱工水力設計程序,具備對大型壓水堆含釓可燃毒物長循環低泄漏堆芯和燃料管理的設計能力。對應付全廠斷電工況非能動餘熱排出、主冷卻劑和主蒸汽管道破口工況的非能動安全殼冷卻和安注等系統做了重點研究。研製出核電站儀控系統用計算機原理樣機,建立先進控制室開發平台和半實物模擬系統。
(2)研究試驗反應堆,已開工建設兩座新研究堆(CMRR和CARR),並正籌建一座新的工程試驗堆。
(3)快中子堆,正在建設採用鈉冷堆型的中國實驗快堆,大部分設備由本國生產,預計2008年建成並達臨界。
(4)高溫氣冷堆,自主設計、建造的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已滿功率運行且併網發電;高溫氣冷堆核電示範工程也已啟動。
(5)加速器驅動次臨界潔凈核能系統(ADS),建立世界第一個ADS次臨界反應堆實驗平台、配套專用計算機軟體系統及專用中子、質子微觀數據評價庫,開展工程概念優化方案計算。
2.核聚變工程技術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已建成HT-6B、HT-6M和超導HT-7、EAST等托卡馬克裝置。在HL-2A和HT-7上開展國際前沿物理研究;完成不同堆型(磁鏡、托卡馬克)、不同用途(混合堆、工程實驗堆、商用堆、D-3He聚變堆)的托卡馬克聚變堆系列設計研究;加入國際熱核試驗堆計劃;開始慣性約束激光核聚變裝置(神光Ⅲ)的建造;“快點火”技術和軟體平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i3217中小學教育資源網 http://www.i3721.com/zonghe/jyzx/200606/158929.html
中國科學技術網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887/n1396384/5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