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組建於1999年6月,以原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為主體,聯合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和化學研究所的相關部分整合而成。
理化技術研究所是以物理、化學和工程技術為學科背景,以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研究為職責使命的研究機構;重點開展光化學轉換和光電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及成果轉移轉化;突破非線性光學晶體和全固態激光器件核心關鍵技術;致力推進低溫工程與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全所有在職職工510人;有在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0餘人;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組建於1999 年6 月,是以原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為主體,聯合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和化學研究所的相關部分整合而成。
• 組成單位之一: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
理化科研大樓
• 組成單位之二:低溫技術實驗中心
低溫技術實驗中心成立於1982年5月,其前身是中科院物理所低溫物理研究室與中科院氣體廠。中心的學科方向主要是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致力於低溫物理與技術的基礎與實驗研究、新型低溫設備研製和開展低溫實驗的技術服務。
• 組成單位之三:中國科學院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1999年3月,是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的相關研究力量為基礎組建的。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責任制,首任中心主任是陳創天。
• 組成單位之四: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依託於中科院化學所,於1989年開始試點,1993年經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成立。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複合材料研究室和所辦公司“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開發中心”。隨著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從2000年開始在行政上歸屬於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全所有在職職工51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79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6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吳以成
理化所正門
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航天低溫推進劑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功能晶體與激光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低溫工程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固體激光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熱力過程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所級重點實驗室:理化技術研究所空間功熱轉換技術重點實驗室、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 館藏資源
理化所圖書館始建於1975年,是在原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圖書館和低溫技術實驗中心圖書館基礎上建立的。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圖書館官網顯示,理化所圖書館以物理、化學、工程技術類書刊為收藏重點,館藏近5萬冊。其中中外文期刊(合訂本)逾3萬冊,中外文圖書近2萬冊。收藏曆屆研究生、博士生學位論文1100餘冊,平均每年以100本左右遞增,訂購報紙9份。除紙本書刊外,依託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在科學院內開通的30多種資料庫外並參加全院文獻資源共建共享,購買開通了ACS、AIP、RSC、OSA、Elsevier、Wiley-Blackwell六個國外全文資料庫和中文萬方資料庫;已與中國國內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館際互借關係。
• 設備設施
低溫製冷實驗樓
在加強公共支撐平台建設同時,理化所還根據學科特色、領域發展、技術需求等新組建了若干專業技術平台,如: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器件的研究平台、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研究平台、深紫外激光光化學反應儀與在線檢測系統、有機聚合物集成光子學器件及加工中心、納米尺度激光誘導過程實時檢測系統。
該所課題組公用儀器設備:太陽能行動計劃儀器平台,納米光子學超細微加工系統,高、低溫熱膨脹性能測試儀,低溫比熱測試儀,Seebeck係數測試儀,低溫電導/電阻測試儀,熱導測試設備,低溫動態疲勞試驗機,低溫衝擊試驗機,低溫力學試驗機,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等。
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多年來,理化所通過參與大科學工程建設、聯合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共建聯合實驗室以及高水平人才培養和交流等多種方式,在功能晶體與激光技術、低溫工程與技術、光化學與功能材料等領域與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實質性國際交流與合作,簽署了近20項所級國際科技合作協議,先後有10餘位專家在相關國際組織中任職,每年科研人員學術交流出訪與來訪保持在100人次左右,在爭取國際大科學工程科技資源、合作研究重大科技問題、推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取得一批顯著成果,於2013年獲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
• 各方合作
大樓內多功能廳
歐盟國家和地區合作方面:理化所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簽署了“LHC熱暫態過程研究”國際合作協議,建立了大型超導磁體低溫系統的熱暫態過程物理模型與數學模型,並參加了LHC超導磁體的首輪降溫調試實驗,聯合發表論文十餘篇。理化所承擔了歐盟第六科技框架計劃項目——“氫能加註站驗證手冊”,初步形成國際加氫站的批准程序、技術驗證方法、標準與規範。理化所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合作,開展了載葯羥基磷灰石(HA)微球的製備、控釋、中試生產及在骨齒修復的應用研究。
俄羅斯合作方面:理化所與俄羅斯科學院就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製備和表徵開展了長期合作,先後簽署了3次有關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合作協議。理化所與俄羅斯科學院結構宏觀動力學與材料研究所(ISMAN研究所)在納米陶瓷材料製備方面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合作關係。通過消化吸收俄方先進技術,原位製備了高耐磨性複合陶瓷材料,在熱工爐窯節能方面得到示範應用。
亞洲發達國家合作方面:理化所與日本大阪大學成立了“中日先進光子技術聯合實驗室”,合作承擔了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非線性光子學研究項目,突破了利用激光直寫技術製備納米結構時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為中國承擔的國家“納米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光子束超衍射納米加工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香港地區合作方面:理化所與香港地區聯合成立了“功能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和“新材料合成和檢測聯合實驗室”2個中科院-香港聯合實驗室,共同承擔了多項國家973、863、科技部國際合作等研究課題和聯合實驗室裘槎基金項目,聯合發表了近100餘篇SCI收錄、影響因子大於3.0的文章。在太陽能的轉化和利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OLED)、納米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一批重要進展。
• 獲獎、舉辦會議情況
國際組織、會議及獎勵:理化所積極推薦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組織,有10餘位高水平專家在科技領域的國際組織中任職,先後成功舉辦第11屆有機非線性光學國際會議、第16屆國際晶體生長會議暨第14屆國際汽相和外延生長會議、中日電子材料研討會、第25屆國際光化學會議等高水平國際會議。在國際獎勵方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洪朝生院士被授予Samuel C. Collins獎(國際低溫工程領域傑出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創天榮獲Laudise獎(國際晶體生長協會最高獎)。
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自1999年建所以來,理化所共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2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四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參與),二等獎2項。
進入知識創新以來,理化所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也明顯提高。2000年-2014年理化所共發表科技論文4976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287篇,EI收錄論文559篇。近年來在Angew. Chem.、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Chem. Commun、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 Eur. J.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逐年增加,反映了理化所原始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理化所專利申請、授權、轉讓數量連續多年名列中科院京區單位前列,表現了理化所技術創新方面的實力。1999年至2012年以來共申請專利1350項,其中發明1221項;授權專利816項,其中發明672項。
截至2012年底,理化所先後有百餘項高新技術成果成功商用,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成果商品化近三百例,實現橫向技術收入約4.5億元,原始投資股權6000餘萬元;企業應用理化所技術成果新增產值累計超過230億元;有十多家企業通過研究所的技術支持成長為引導國內國際相關產業發展的行業領袖企業,其中有一家企業於2011年上市。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原名《感光科學與光化學》,創刊於1983年,2008年起更名為《影像科學與光化學》。該刊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中國感光學會聯合主辦,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該刊主要刊登以下研究領域的創新成果:光化學、影像科學與技術、光電化學及光電子技術(包括光電轉換及儲存材料、電光材料、非線性光學材料、納米材料、電致發光材料及器件)、信息科學及信息材料(包括遙感、信息存儲和記錄、圖像信息處理、信息顯示材料等)、光生物、光醫學、環境光化學等;並被中國國外《Chemical Abstracts》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Scopus資料庫、INSPEC資料庫、《劍橋科學文摘》、《烏利希期刊指南》等,以及國內如:CSCD(C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多家重要檢索機構和資料庫收錄。
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動力工程、化學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工程4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理化所主要學科研究領域為光化學/功能材料與技術、功能晶體與激光技術、低溫科學(工程)與技術、國家安全相關技術、生物基材料與醫用技術裝備。
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化學、物理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博士點:物理學、化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學、化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
• 培養概況
燈光籃球場
2006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評審揭曉,該所鄧中山博士的學位論文“腫瘤冷熱療過程中複雜熱物理問題研究和應用”獲此殊榮。(備註:鄧中山讀博士時,該所還沒有製冷與低溫工程專業博士點,故鄧中山考的是力學所的博士生,但全部工作均在該所完成,導師是劉靜研究員。此次申報院優秀博士論文,是通過力學所上報的材料。該所與力學所僅此一篇論文入選。)
• 暑期學校
為發揮中科院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責任,開闊本科生的知識視野和對前沿學科的了解,進一步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基於個性化的科研興趣,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化學研究所、過程工程研究所共同舉辦“暑期學校”。主要內容為:
1.暑期學校開學典禮及歡迎晚宴;
2.講座與交流,主要包括理化技術研究所介紹、“院士與青年學子面對面”、“重點實驗室主任專場講座”、“國家傑出青年專場講座”、與青年科學家座談、與導師、師兄師姐座談等;
3.科研體驗,深入實驗室親身感受科學研究;
4.參觀理化技術研究所、實驗室、圖書館和大型儀器,了解科研環境及園區風光;
5.文化活動,主要包括暑期學校畢業晚會(三所一院共同舉辦)、體育活動、北京市內或近郊一日游(參觀北京的市容市貌、著名景點,或集體參加體育比賽、參加熱門節目錄製等,親身體驗現代北京的活力),或北京郊外拓展培訓等;
6.暑期學校畢業典禮及頒獎典禮。
所徽
自強、務實、和諧、創新
主要含義:
樹立志存高遠、奮發有為的自強意識;
堅持腳踏實地、嚴謹科學的務實作風;
營造理化協同、科技相長的和諧氛圍;
弘揚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所 長:張麗萍
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黃 勇
副所長:吳劍峰、汪鵬飛、雷文強、劉新建、羅二倉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歷任領導 | ||
---|---|---|
職務 | 職務 | 任期 |
所長 | 詹文山 | (1999.6 —— 2003.6 ) |
所長 | 劉新厚 | (2003.6 —— 20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