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老窩鎮的結果 展開

老窩鎮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下轄鎮

老窩鎮位,隸屬於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地處召陵區東北部。

概況


老窩鎮位於召陵區東北部,北與西華縣,東與商水縣毗鄰。面積78.8平方千米,人口6.7萬人。轄廟王、申庄、穆庄、果園、老窩、楚庄、新集、孟灣、武灣、前李、小宋、下堤於、郭陳、二、拐河、古桐、台寺、胡庄、柏庄
老窩鎮
老窩鎮
二郎、雙楊、鮑庄、鐵爐、支毛陳、寇營、老許、千劉、軍李、三、紅石橋、化庄、大郭、河狀、宋庄、下堤劉、楊庄、朱王莊37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鎮政府所在地古名“馬窪”,是傳說王莽攆到劉秀途中的歇馬處。1956年設老窩區,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郾城縣東北部。1997年,面積78.7平方千米,人口6.3萬。有公路接洛(陽)界(首)公路,轄老窩、果園、武灣、孟灣、河狀、二郎、新集、郭陳、下堤、下堤於、三村、二村、朱王莊、穆庄、楊庄、楚庄、軍李、廟王、支毛陳、寇營、化庄、小宋、台寺、大郭、雙楊、千劉、申庄、古同、前李、鐵爐、拐何、宋庄32個行政村。1999年4月撤鄉設鎮。2004年9月由原郾城縣劃歸召陵區管轄。
1954年,老窩鎮境域設老窩區。
1959年,成立老窩公社。
1984年,改稱老窩鄉。
1999年4月,撤鄉設鎮。
2004年9月,由郾城縣劃歸召陵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老窩鎮地處召陵區東北部,東接周口市商水縣張明鄉,南鄰召陵鎮,西鄰姬石鎮,北連周口市西華縣址坊鎮,鎮人民政府西距召陵區人民政府18千米,總面積79.68平方千米。

水文

老窩鎮河道屬淮河流域,流域面積78.7平方千米,河流總長度21.1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20.5億立方米,年排澇量0.6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0.8億立方米,境內最大河流為沙河,從西南至東北流經境內河狀、新集、孟灣、武灣、老窩、果園、宋庄、前李8個村民委員會,境內長14.8千米,流域面積65.6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老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冰雹等,最嚴重的一次冰雹狂風發生在2004年7月9日傍晚,持續40分鐘,給胡庄、台寺、小宋、千劉、大郭庄、申庄、化庄、扣營8個行政村造成嚴重損失,共有2.8萬畝農田受災,65間房子被毀,16個村莊電力通信線路中斷,直接經濟損失達2959.5萬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老窩鎮有耕地面積8.5萬畝,可利用林地面積2.1萬畝。

行政區劃


老窩鎮
老窩鎮
截至2011年末,老窩鎮下轄37個行政村:老窩村、果園村、武灣村、孟灣村、新集村、二郎村、郭陳村、下堤劉村、下堤於村、河狀村、朱王莊村、三村、二村、柏庄村、楚庄村、穆庄村、楊庄村、廟王村、支毛陳村、軍李村、寇營村、老許村、紅石橋村、化庄村、小宋村、台寺村、千劉村、雙楊村、大郭村、申庄村、前李村、古同村、宋庄村、鐵爐村、拐河鮑庄村、胡庄村。
截至2020年6月,老窩鎮下轄37個行政村:廟王村、申庄村、穆庄村、果園村、老窩村、楚庄村、新集村、孟灣村、武灣村、前李村、小宋村、堤於村、郭陳村、二村村、拐河村、古桐村、台寺村、胡庄村、柏庄村、二郎村、雙楊村、鮑庄村、鐵爐村、支毛陳村、寇營村、老許村、千劉村、軍李村、三村、紅石橋村、化庄村、大郭村、河狀村、宋庄村、下堤劉村、楊庄村、朱王莊村;鎮人民政府駐老窩村五龍街1號。
廟王村申庄村穆庄村果園村
老窩村楚庄村新集村孟灣村
武灣村前李村小宋村下堤於村
郭陳村二村拐河村古桐村
台寺村胡庄村柏庄村二郎村
雙楊村鮑庄村鐵爐村支毛陳村
寇營村老許村千劉村軍李村
三村紅石橋村化庄村大郭村
河狀村宋庄村下堤劉村朱王莊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老窩鎮轄區總人口6.8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59人,城鎮化率2.55%,另有流動人口6829人,總人口中,男性37315人,佔54.2%;女性31536人,佔45.8%;14歲以下10923人,佔15.9%;15—64歲5.12萬人,佔74.4%;65歲以上6738人,佔9.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回族4人,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3.4‰。
截至2017年,老窩鎮常住人口75846人。
截至2018年末,老窩鎮有戶籍人口7342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老窩鎮財政收入523萬元,比上年增長8%,人均財政收入7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60元。
2018年,老窩鎮有工業企業28個,規模以上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5個。

農業

2011年,老窩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1.2畝,可利用林地面積2.1萬畝,農業總產值3.8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8.8萬噸,其中小麥4萬噸、玉米4.8萬噸,人均糧食1250千克,建成辣椒、西瓜、小白瓜、大蔥、花生5大特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共種植蔬菜1.8萬畝,產量4.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規模化養殖專業村(小區)6個,建成5000羽養雞場1座,千羽養雞場6座;500頭以上養豬場27座,千頭養豬場15座,養豬65萬頭,養牛0.2萬頭,養羊0.2萬隻,家禽飼養74萬羽,生產肉類4.9萬噸,畜牧業總產值5.1億元,累計造林1.2萬畝,林木覆蓋率30.1%,大型農業機械275台(輛)。

工業

2011年,老窩鎮工業以生產食用明膠、休閑食品為主導產業,有小辣椒加工廠126家,花生加工廠2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職工15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1億元,比上年增長24%。

商貿

2011年末,老窩鎮限額以上商業企業1個,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3個,年外銷農產品4萬噸,銷售收入1.6億元。

金融

2011年,老窩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34.5%,是1978年的15倍;各項貸款餘額0.8億元,比上年增長5%,是1978年的10倍。

文化


地名由來

老窩鎮,因鎮人民政府原駐老窩村得名。

交通


綜述

老窩鎮有縣道后宋線過境,境內長16千米,鄉道萬裴線境內長10千米,全鎮有貨運車輛3000台(輛),年貨運總量68萬噸,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線路4條,全長33千米,公交運營車輛80輛,萬人擁有10輛,年客運量46.70萬人次。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老窩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684人,專任教師25人;小學11所,在校生6059人,專任教師393人;初中2所,在校生3120人,專任教師18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達3714萬元,比上年增長22%。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老窩鎮有文化站1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8個,演員280人,有劇院、俱樂部、公共圖書室各1個,其中圖書室建築面積130平方米,藏書1.8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1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舞獅、腰鼓、扇子舞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老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村級醫療室28個;病床1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張,專業衛生人員7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000人次,住院手術1265台次,出院病人3765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6.6%,衛生廁所普及率32.5%,新農合參合人數6.90萬人,參合率97%。

社會保障

2011年末,老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7戶,人數184人,支出39.6萬元,月人均1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673戶,3354人,支出336.4萬元,人均7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93人,支出20.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14人,支出28.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1.7萬元,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多萬元,使2600名困難群眾受益,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237人,比上年增加23人;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38000人,應保人員實現全覆蓋。

基礎設施

基礎採取政策扶持,財政支持、投資環境日益優化。該鎮採取政策扶持,財政支持、投資拉動等強有力的措施,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鎮區面積由2平方公里擴大到平方公里,電信、郵政、行動電話網相互交織覆蓋全鎮,有線電視得到普及,柏油路實現咯額村村通。鎮政府南面一條南北二級(省標)柏油路,南連洛界路,北接鎮政府,打開了我鎮的南大門,一路兩行,綠樹成蔭,小鳥依人,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通道”。該鎮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計劃生育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事業得到逐步完善。
老窩鎮
老窩鎮
1998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近年來,先後獲得“文化先進鄉鎮”、“奔小康科普示範鄉”、“農業科技示範鄉鎮”、“先進基層黨校”等榮譽稱號,全鎮黨建、綜合治理、紀檢信訪、農田水利等工作均走在市閑前列。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老窩鎮有郵政網點10個,投遞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6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期刊近2000份(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3個;固定電話用戶3000多戶,行動電話用戶2.4萬戶,比上年增加6000戶;寬頻接入用戶2000戶,比上年增加2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老窩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生產能力60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68.8%,年人均生活用水27噸建排水管道10千米。
供電
2011年末,老窩鎮鎮區有主變壓器107台,總容量1.6萬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89千米;用電負荷2100多萬千瓦,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老窩鎮鎮區有公共綠地18萬平方米,人均綠地2.6平方米。
燃氣
2011年末,老窩鎮鎮區有加氣站1個,液化氣居民用戶2600戶。

發展特色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做支撐,因時制宜,突出特色,強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高效種植業,生態林業、精品農業已成為本鎮的三大支柱產業,初步走出了在糧棉等大宗農產品過剩形勢下的調整結構,實現農民和鎮財政雙增收的路子。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勢頭強勁。目前,全鎮年出欄肉雞達到170萬隻,生豬26萬頭,年創經濟效益5000萬元。全鎮圍繞種植、養殖、林木加工、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培育出批發交易市場12個,年交易額達15億元,並湧現出來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產業化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出,現已建成豫南第一大膠業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