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舟平
革命烈士
王舟平,(1913-1945),字奉運,男,漢族,1913年5月18日出生,河南省南陽縣人。193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擔任中共南陽縣委委員,開展革命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黨沖央、國務院的決定,追認王舟平為烈士。
王舟平,(1913-1945),字奉運,男,漢族,1913年出生,河南省南陽縣人。由於家貧,1928年在本村私塾里半教半讀,後到襄陽私人開的印刷所里當童工。193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擔任中共南陽縣委委員,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王舟平在河南通志館幫助工作期間,就參加了南陽一些愛國學生在開封組織的“旅汴同鄉籌賑委員會”和“同鄉會”,提出“打倒貪官污吏”的口號。
1932年,他回南陽積極參加了南陽自治自衛運動。后因舊勢力復辟,自治自衛運動失敗,他充滿著憤世的苦悶,暫到南陽第四區中心小學教書。在此期間,他受到共產黨的影響,讀了《鄉情集》、《蘇俄文學理論》、《社會科學概論》和《中國革命的幾個問題》等進步書籍。思想受到啟蒙,認識到了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知道了無產階級革命。1934年經曹芸閣(中共黨員)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黨支部組織委員。
1935年至1937年,他仍以南陽小學教師的身份,堅持黨的地下工作。后因白色恐怖嚴重,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他離南陽到華北,后受華北聯絡局委派到國民黨孫殿英部隊做統戰工作,他按照黨的指示,幫助孫部加強和鞏固了抗日力量,取得了孫部官兵對我黨抗日主張的同情的支持。
1937年4月,王舟平離開家鄉,到北平與中共北方局取得聯繫,彙報了南陽的工作后,被派到友軍孫殿英部做統戰工作。1940年1月,受河南省委派遣,轉任中共臨魯地委書記兼魯山縣委書記。他以教書為掩護,在豫西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的力量。1941年6月,國民黨發動反共高潮,省委通知王舟平撤退到延安,進入中央黨校學習。
1940年1月,河南省委派王舟平接任臨魯地委書記兼魯山縣委書記(當時化名王子平,仍為地下黨組織工作)。他與各支部取得了緊密聯繫,並發動群眾,吸收黨員,壯大了黨的力量。6月他發動並領導了魯山西馬樓一帶農民,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官車”(為國民黨軍隊運送物資的車)鬥爭,鬥爭持續一個多月,最後迫使國民黨河南省政府和第一戰區司令部向魯山國民黨縣政府發了“查魯山西馬樓一帶,李超凡非法妄為,應依法懲處”的電報,並減輕軍糧43.2萬斤。
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共兩黨關係更加惡化,他被調回延安,到中央黨校學習,后又調中央直屬機關黨委任幹事。
1944年4月,日軍侵犯豫西,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黨中央即派遣抗日部隊從陝甘寧邊區出發,向豫西淪陷區挺進,王也隨軍南下。
1944年9月,為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並組建河南人民抗日軍。11月7日,王舟平跟隨區黨委副書記劉子久從延安出發,沿太行山南下,向豫西淪陷區挺進。12月到達豫西。
1945年2月,澠池第一次解放,他任新改編的獨立第七旅政委兼中共澠池縣委書記。任職期間,積極宣傳黨的政策,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和贖地運動,建立農會和民兵組織。同年5月26日(農曆4月15),獨立第七旅旅長兼澠池縣長上官子平發動叛亂,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豫西事變”。事變首先在旅部發起。夜晚10時左右,王舟平和參謀長白雲在旅部所在地耿村,被叛匪捆綁在樹上。正當敵人倉皇出逃時,白雲乘機掙脫綁繩,當他同王舟平跑到村南時,被敵人追上押至村北場。面對匪徒的無恥行徑,王舟平嚴厲痛斥敵人:“我們來到 澠池,是為了抗日,是為了解放澠池12萬人民,我們沒有對不起澠池人民的地方!……”兇狠的敵人下了毒手,將王舟平、白雲殺害。王舟平時年僅33歲。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黨沖央、國務院的決定,追認王舟平為烈士。中共犯池縣委於1966年為烈士修建了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