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盈

德國華人企業家

徠楊益盈(1932—)德國華人企業家。原名方盈。生於浙江瑞安。

人物經歷


楊益盈,是瑞安籍旅居德國的一位華僑。他先在德國受雇於他人餐館當職工,后自己開設餐館,並不斷擴大餐館經營規模。他艱苦奮鬥了30年,創業取得了成功。
楊益盈又名方盈,浙江省瑞安市湖嶺區桂峰鄉元底村人,生於1933年12月27日(民國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父楊士緒,字希緒,號德法,是個早期赴日本謀生的老華僑。母盧氏,生下兄弟姐妹5人,弟方傑,不幸早天。益盈8歲就讀於元底村小學,是年,父親尚在日本東京謀生。

人物事件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其父從日本回國定居。當時,他的父親在日本已積蓄了一筆錢,準備在家鄉買田置屋,但看到自己的故鄉桂峰人多地少,不是永居之地,於是在是年冬天,即到永嘉縣霍溪鎮雄溪村(今屬頤海縣)購買了70餘畝田、一座荒山。為使自己在雄溪落腳,他父親又興建丁7間2層樓房一座。次年春,其父把全家從桂峰鄉元底村遷至雄溪村,益盈也隨著來到雄溪小學讀書。1950年春,他返瑞安市湖嶺區中心小學讀書,高小畢業后,回家務農。
1957年3月,益盈的父親楊德法,赴歐洲各國做小本生意,先抵義大利羅馬、佛羅倫薩、米蘭等大中城市販賣領帶、背包等小商品。在這些城市拍賣了1年左右,轉赴奧地利維也納進行販賣。次年3月,再從奧地利到德國科隆從事小商販活動。其父赴歐洲從商后,楊益盈也萌發了出國創業的想法。1960年3月,他隻身來到澳門,準備辦理護照,去德國隨父從商。益盈在澳門呆了3個月,設方想法,通過各種途徑,終於辦到了去德國的護照。同年7月13日,由香港乘飛機抵德國波士頓波士頓。
抵達波思時,其父已從科隆到達波恩機場接他。父子相見欣喜若狂。當夜,父親安排兒子住宿,向他問長問短,了解家鄉及家庭近幾年的生活狀況。次日,父親向益盈介紹了自己近兩三年在歐洲行商的歷程,使他了解父親在德國仍是一個行商小販,積蓄的錢較少。益盈聽了,方知在國外創業並非易事。
以後,益盈反覆想著:是跟父親在科隆做小商販呢,還是到人家店裡找個臨時工做?考慮結果,他覺得自己剛到德國,語言不懂,從事小商販活動,困難很多,於是,他要求父親幫他找個臨時工給他做,其父贊同益盈的意見,便把他介紹到一個同鄉潘成南開設的“福貴酒家”當廚師的助手。益盈當了廚師助手后,工作積極,吃苦耐勞,手快腳勤,動作敏捷,樣樣都干,老闆看他勤奮苦幹,又肯學烹任技術,即把他升當廚師,同時,並把他的月薪由450馬克增加到600馬克。這樣,益盈越干越有奔頭了。他決心利用休閑時間,認真學德語,學中華文化,學烹任技術,創造條件,準備在德國自開餐館。
1963年4月,楊益盈把自己做工所得的工資,再通過父親在德國的朋友借來了12萬馬克,于波恩開設一間“上海酒家”。這間酒家的面積為300平方米,設120多個餐位,僱用10幾名職工。酒家開業后,生意興隆,顧客盈門,獲利甚巨,真是出人意料,可以說,這間酒家是楊益盈在德國發跡的契機。
實踐使楊益盈體會到在海外創業並非容易,不僅要有經營才幹,而且還要有創業的資本,堅實的身體。他父親在日本、歐洲各國闖蕩了30餘年,並沒有創業成功。固然,他的父親與他所處的時代不同,前者是為了謀生,掙來一些錢即回國買田置屋,後者是為了在海外創業,發財致富,益盈開設了“上海酒家”,賺得一些錢后並沒有想回家過安逸生活,而是準備開設第二間酒家。不僅如此,他還準備把自己的家屬乃至自己的親戚都接到國外,開創新的經濟事業,逐步形成以楊姓家族為主體的經濟集團。
1973年,“上海酒家”獲取一筆厚利后,楊益盈即把部分錢帶到荷蘭的鹿特丹、恩多福等市經營房地產業。他在那裡苦心經營了3年多,賺取一大筆錢之後,又回德國波思,花300萬馬克再購買了1幢1440平方米的8層樓房,其中:地下室300平方米,地平面300平方米;2至4層各200平方米,5至6層各120平方米。購買了這幢樓房后,他在德國的創業道路就越走越寬了。
為了發展餐館業,楊益盈從1973年起,陸續把夫人王國雪,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外甥等先後接到德國。1985年5月,他首先幫助外甥吳偉澤在波恩開設一間“南京酒樓”。這個剛過30歲,風華正茂的外甥,非常機靈,很快就學會了一套經營本領。這間酒家開設了5年,也獲得了許多利潤。
為擴大餐館業的經營規模,益盈又於1985年12月,跑到科隆市租來一問400平方米的店面,每月支付租金8000馬克。這間酒家的招牌也叫“上海酒家”。它擁有210多個餐位,僱用15名職工,由其女兒楊玉翠和女婿胡永虎經營。這間酒家開設近5年,也獲得了高額利潤。
1987年9月,益盈還在波恩開設一間“國際酒家”,設有140多個餐位,每月租金10000馬克,僱用職工16人。這間酒樓與其他幾間酒家不同,它吸取上海、廣州、杭州等大中城市酒家的特點,做中國式的小菜,講究調味,價廉菜美,頗受顧客歡迎。這間酒家由其次子楊偉孝經營,也獲得了不少盈利。
以上幾間酒家或酒樓,都集中在波思、科隆兩大城市,經營規模不大,多者210多個餐位,少者120個餐位,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各間餐館營業都比較理想,獲利較多。這就為楊益盈在德國的進一步創業增強經濟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德國發展餐館業之所以獲得成功,楊益盈有3條體會:一是勤勞苦幹,二是節約費用,三是待客熱情。這3條體會,大家會覺得平淡無奇,非常普通,但真正做到這3條,卻不容易。除了以上3條體會外,楊益盈還覺得在國外謀生創業,沒有祖國這個靠山不行。他說自己父親在海外風風雨雨,做了30多年的行商小販,為什麼不能獲得創業成功?除本身沒有文化、技術等條件外,主要是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低下,華僑受外國人歧視、排斥、打擊。因此,他在海外創業獲得初步成功后,總是念念不忘社會主義祖國。1984年我國駐原西德大使館興建辦公用房時,他積極向旅居原西德的僑胞、外籍華人宣傳,動員他們捐資21萬馬克,其中他捐資3000馬克,支援我國駐原西德大使館興建辦公樓。
徠楊益盈不僅熱愛祖國,而且還熱愛自己的家鄉。他與父親楊德法,對家鄉興辦教育事業與社會公益事業總是樂意捐助。1984年他捐資10萬人民幣為頤海縣興建翟溪華僑中學。除捐資外,近10年來,益盈還在國外購來小汽車、摩托車、複印機等分別送給省、市、縣、鎮等僑務部門及有關單位。最近,他又捐資13萬人民幣,為瑞安市湖嶺區永安——桂峰興建一座公路橋。
楊益盈身居德國,熱心為僑胞服務,經常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為新來的華僑安排工件,因而他深受新老僑胞所擁戴。1978年12月,西德華人總會成立后,一位山東籍的華人張直樣被選為總會會長,他被選為總會副會長。該會在他的領導下,會員不斷增加,到1989年底止,會員達1000餘人。總會成立10餘年來,他連任副會長,並分管該會的財務工作。楊益盈始終不忘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始終保持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