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湯

鉤藤湯

鉤藤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何氏濟生論》卷七。具有益氣養血,平肝熄風之功效。主治妊娠子癇,症見妊娠后出現頭暈、目眩、煩熱、少寐、心悸、浮腫等,病情輕者見煩躁不安,間或突然仆倒,甚至昏迷,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須臾自平,間隔一段時間復有發作。

歌訣


鉤藤湯有歸茯神,人蔘桔梗桑寄生,妊娠後期氣血虛,肝風眩暈肢搐寧。

組成


鉤藤鉤、當歸、茯神、桑寄生、人蔘各一錢(3g),苦桔梗一錢五分(4.5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10g,用水150ml,煎至100ml,去滓溫服,每日3次水煎服。

功用


益氣養血,平肝熄風。

主治


妊娠子癇,症見妊娠后出現頭暈、目眩、煩熱、少寐、心悸、浮腫等,病情輕者見煩躁不安,間或突然仆倒,甚至昏迷,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須臾自平,間隔一段時間復有發作。

方義


鉤藤清心熱,平肝風;桔梗宣通氣血、清利頭目,為諸葯之舟楫,載以上浮,達於病所;並以人蔘補氣,當歸養血以扶正氣;茯神寧心安神;桑寄生益腎養肝。全方同義於平肝陽,養心神,藥性平和,適用於子癇輕者,或防治於未然。

運用


本方以妊娠末期常感頭暈頭痛、胸悶嘔惡、心悸氣短、肢面浮腫、猝然顛仆、抽搐項強、口吐白沫,舌紅、脈弦數為用方要點。臨床可用於妊娠子癇、先兆子癇、妊娠高血壓。有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梅尼埃綜合征療效較好。

加減化裁


若見胎動不安,加菟絲子、川續斷;顏面潮紅、心悸煩躁等陰虛火旺者,加生地黃、白芍、羚羊角;見紅者,加阿膠、艾炭;若癇證已有發生,可去人蔘、當歸;如面赤、煩熱、舌絳、脈數等熱象顯著者,可加黃連、黃芩、丹皮;如頭痛、眩暈、耳鳴、肢麻等肝陽上亢之象明顯者,可加菊花、僵蠶、石決明、紫貝齒;如心悸、少寐、煩躁等心神不寧之象顯著者,可加麥冬、遠志、石菖蒲、玄參;如見浮腫,可加澤瀉、茯苓皮;如頭目昏重,發作頻繁,是兼有痰熱蒙蔽心竅,可加天竺黃、陳膽星;若煩熱,加石膏;臨產月,加桂心。

附註


附方1 鉤藤湯
組成 鉤藤、桑根白皮(挫)、馬牙消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挫,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
主治 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附方2 鉤藤湯
組成 鉤藤、黃芩(去黑心)、升麻、甘草(炙令赤色,銼)各一兩,鱉甲(去群襕,醋浸,炙令黃色)、丁香各半兩,大黃(銼,微炒)四兩。
主治 傳屍勞瘦,骨蒸、伏連、殗殜,命在須臾,精神尚爽。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附方3 鉤藤湯
組成 鉤藤一兩,使君子(去皮)、干蠍(炒)、人蔘、子芩、川大黃(銼碎,微炒)、犀角屑各一分,蚱蟬三枚(微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升麻半兩,石膏半兩。
主治 小兒風熱,驚疳潮熱。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附方4 鉤藤湯
組成 鉤藤、紅花、木香、川芎、當歸、白芍、甘草、青皮、黃連、官桂、生薑各等分。
主治 痘后口噤僵直,繞臍腹痛。
出處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附方5 鉤藤湯
組成 荊芥,牛蒡,紫草,川芎,白朮,白芍,當歸,人蔘,官桂,鉤藤,甘草,木香,青皮,黃連。
主治 痘症腹痛、口噤,冷汗僵直。
出處 《痘疹仁端錄》卷六
附方6 鉤藤湯
組成 橘紅,鉤藤,膽星,天麻,僵蠶,人蔘,遠志,石菖蒲,犀角。
主治 小兒諸癇痙痓。
出處 《誠書》卷八
附方7 鉤藤湯
組成 鉤藤,茯神,當歸,川芎,木香,甘草。
主治 小兒夜啼。
出處 《幼科指掌》卷三
附方8 鉤藤湯
組成 鉤藤,枳殼,延胡索各五分,甘草三分。
主治 小兒盤腸內釣,啼哭,兩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
出處 《幼科指掌》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