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底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二十里店鎮下轄村

崖底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12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5′。西與東野口村為鄰,東、北兩面與孫格庄山泊相連,南與邵伯村接壤,隸屬二十里店鎮。東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姓自西寨頭村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崖下,故命村名崖底。後有李、尹、畢、宋姓遷來定居。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蘋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128戶,336人,有劉、李、尹、畢、宋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佔全村人口95%。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成立崖底小學。1970年由村出資重建校舍。1999年,由聯辦村和中國人壽保險煙台分公司海陽支公司共同出資40萬元建希望小學,現有教職工26人,學生400多人,學校各種設施齊全。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人。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貧苦,致使數戶舉家遷移東北。建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種運輸車42輛,摩托車30輛,彩電60台,電冰箱21台,電話75部。村莊建設建國初期,村內街道不整,房屋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3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新建住房4000多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為了改變原有的交通狀況,投資6萬元建村東河橋1座,把穿村道改到村前,建成了6米多寬的連村路。集體福利1978年,村投資2萬多元,用上電網供電。1999年,安裝上有線電視。2000年,一次安裝電話75部。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劉維春由董明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22人。自建立黨支部以來,曾有劉維春、劉明歧、劉維堂、劉典義、劉宗吉、劉維松、劉維書、劉維彬、劉克林、劉宗虎、劉克煥擔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維堂、劉維興、劉明彩、劉宗吉、劉殿義、劉維松、劉慶軍、劉宗虎、劉慶榮、劉克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