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杜仲

野杜仲

野杜仲,中藥名。為衛矛科植物大花衛矛Euonymusgrandiflorus Wall.及肉花衛矛EuonymuscarnosusHemsl.的根、樹皮或根皮。大花衛矛分佈於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肉花衛矛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經,化瘀散結之功效。用於風濕疼痛,跌打傷腫,腰痛,經閉,痛經,瘰癧痰核。

入葯部位


根、樹皮或根皮。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化瘀散結。

主治


用於風濕疼痛,跌打傷腫,腰痛,經閉,痛經,瘰癧痰核。

相關配伍


1、治腰痛:大花衛矛樹皮或根皮30g,大活血30g,柘藤根30g。加酒煎,1日3次分服。
2、治瘀血閉經,痛經:大花衛矛根15g,野南瓜根30g,烏葯15g。水煎服。(1-2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或剝皮曬乾。

形態特性


1、大花衛矛又名:滇桂,金絲杜仲,黑杜仲。灌木或喬木,半常綠,高達8米。葉近革質,窄長橢圓形或窄倒卵形,長4-10厘米,寬1-5厘米,先端圓形或急尖,基部常漸窄成楔形,邊緣具細密極淺鋸齒,側脈細密;葉柄長達1厘米。疏鬆聚傘花序3-9花,花序梗長3-6厘米;小花梗長約1厘米;小苞片窄線形,長5-8毫米;花黃白色,4數,較大,直徑達1.5厘米;花萼大部合生;萼片極短;花瓣近圓形,中央有嚼蝕狀皺紋;雄蕊著生在花盤四角的圓盤形突起上,花絲長達2毫米,花藥近頂裂;子房四稜錐狀,花柱長1-3毫米,每室有胚珠6-12個。蒴果近球狀,常具窄翅棱,宿存花萼圓盤狀,直徑達7毫米;種子長圓形,長約5毫米,黑紅色,有光澤,假種皮紅色,盔狀,覆蓋種子的上半部。花期6-7月,果期9-10月。
2、肉花衛矛又名:土杜仲。與大花衛矛花果均極近似,與之區別點為:葉較大,長方橢圓形、闊橢圓形、窄長方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5厘米,寬3-8厘米,先端突成短漸尖,基部圓闊,葉柄長達2.5厘米,雄蕊花絲極短,長一般1.5毫米以下。

生長環境


1、生於山坡灌叢中或溝谷林緣,常見於石灰岩山地。分佈於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2、生於山坡、林邊或灌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

現代應用


用於急性淋巴結炎,頸淋巴結結核,腰肌勞損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軟堅散結,祛風除濕,痛經活絡。治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腎虛腰痛,風濕疼痛,閉經,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