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

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轄村

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村域面積10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唐天復四年至天佑四年(904年至907年),唐末中央集權暗弱,地方割據勢力日盛,盧龍軍節度史劉仁恭以大安山為中心,與其子劉守光先後控制今水峪村一帶。劉仁恭修建的出山道路,成為後來水峪古商道的雛形。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4月,後梁將軍李小喜兵攻大安山,擄劉仁恭,水峪一帶遂屬後梁控制範圍。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晉王李存勖趕走契丹管控該地區。
宋、遼時期,水峪一帶是南北政權的疆界,因雙方爭奪領地,管轄混亂。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東北興起的女真族攻陷燕京(今北京),建立金朝,水峪一帶屬金統治的奉先縣管轄。南窖是女真政權大金皇陵的陵區範圍,有駐軍護陵。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蒙古軍滅金。水峪一帶遂被蒙古軍控制。
元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北京),水峪隸屬元朝大都奉先縣,后改為房山縣管轄。
元末明初,少數山西商人在今水峪村一帶開設客棧,生根落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部將徐達攻克大都,改元大都為“北平府”,水峪一帶屬其涿州房山縣管轄。
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朝庭為了禦敵安民、發展生產,實行軍屯政策,相繼十九次從山西移民三萬餘戶,充實到京郊平原地帶,墾荒屯田。水峪一帶的早期先民由來於此。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永樂皇帝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其後,水峪村隸屬明順天府房山縣管轄。
明末清初,由於朝廷腐敗,貪污成風,災荒不斷,內憂外患,有些山西移民後代輾轉來到水峪落腳后繁衍生息。
清順治元年(1644年)夏天,多爾袞率領清軍佔領北京地區后,清順治年間襲明制,設順天府,領5州22縣。水峪村仍歸房山縣領屬。
清康熙元年(1662年),房山縣轄179村,水峪村屬其一。
清朝中後期,隨著南窖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南窖地區人口激增,南窖地方的興盛帶動水峪村的發展,水峪以出產木炭出名,同時為煤礦主提供了居住地。
民國三年(1914年),水峪村屬京兆地方房山縣管轄。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蔣介石政府成立,房山地區劃歸河北省管轄,水峪村屬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水峪一帶被日偽控制。日本侵路者以高線為觸角,瘋狂掠奪南窖的煤炭資源,對南窖進行法西斯奴化統治,水峪等村遭到嚴重破壞。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大房山一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水峪村劃歸中共房良縣五區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水峪村解放后,屬解放區民主政權——房山縣七區南窖鄉管轄。
1950年至1958年4月,水峪村隸屬北京市周口店區南窖鄉管轄。
1958年9月,周口店區廢除鄉鎮建制,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全區設8個公社,公社下設大隊,水峪大隊先後屬於百花山公社及河北公社。
1960年,水峪大隊劃歸北京市房山縣南窖公社管轄。
1981年1月1日,水峪大隊屬北京市礦務局所屬南窖公社管轄。
1983年3月,北京市撤銷人民公社、大隊建制,實行鄉(鎮)村建制。南窖公社更名為南窖鄉,水峪村屬北京市礦務局南窖鄉管轄。水峪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村民委員會,實行土地承包制。
1993年1月,水峪村歸屬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管轄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水峪村位於北京房山區南窖鄉,距北京市區80公里。地處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地理坐標為北緯39°75′、東經115°82′,村域面積10平方公里。
水峪村
水峪村

地形地貌

水峪村在河谷東西兩側,略呈三角形。全村山地面積達96.7%,四周環山,群山環繞。村莊沿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溝岩分佈,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
水峪村
水峪村

土壤

水峪村土壤為山地褐土,土層薄,肥力差。

植被

水峪村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林業覆蓋率達73.6%。河谷兩側果樹較多,山坡上多為灌木,覆蓋率不高。

新農村建設

為了進行環境整治,解決亂堆亂放現象,實現新農村“村容整潔”的要求,水峪村村委會購垃圾箱11個,垃圾桶60個,方便了村民倒垃圾。村委會編排5名保潔員,負責街道環境衛生,定期清倒垃圾,保證了街道整潔暢通。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水峪村為深山區村落,全村沿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溝岩分佈,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萬立方米水庫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來水入街,供人畜飲用。環山建設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庫水澆灌幼樹。村中自然生態保持良好。而尤為寶貴的是該村尚有600間、10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該村東緩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較完整。一條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貫穿全村,村落成圓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築有楊家大院、瓮門、娘娘廟等。水峪村家家戶戶已經通上自來水,喝上了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

土地資源

楊家大院位於水峪西山,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為基準,石砌而成,格局為四進四齣;門樓別緻,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兩座清朝風格的石鼓矗立兩旁。瓮門指的是村內東翁橋的橋洞,其上雕有一塊白石,石上有“寧水”二字,意在翁橋有拂水安洪之用。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08年7月,水峪村總人口436戶,1031口人。

民族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水峪村以漢族為主,戶籍人口1303人,常住人口1137人。

政治


行政機關

水峪村兩委班子團結和諧、分工明確,村委會嚴格服從黨支部的領導。
該村黨支部在鎮黨委的領導下,拓寬渠道,嚴格把關,進一步完善選拔任用機制,切實把好黨員幹部隊伍“入口關”;完善了黨員教育培訓機制,提高了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健全制度,強化考核,進一步完善了監督管理機制,嚴格規範了黨員幹部隊伍日常行為。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了黨員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角色。

經濟


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峪村民主要以採煤為生。2005年,北京市在當地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讓農民組織林業隊、防火隊,給村民工資補助和糧食補助。2006年,實行關閉小煤窯政策,村集體經濟跌至低谷。此後水峪村實行以農業為主、農林副多種經營的村莊發展策略,並試驗開拓文化旅遊產業,進入到一三產結合發展的新時期。
2007年,水峪村實現經濟總收入525.3萬元,人均收入4514元,其中以農業和旅遊業等相關新興產業貢獻突出,佔到全村總收入的86%,同比增長42.7%,全村實現直接旅遊收入166萬元。
水峪村位於北京市西南80公里處的房山區南窖鄉,距108國道8公里,距區政府所在地良鄉52公里,距國家石花洞地質公園銀孤洞原區10公里,現有村民436戶,1031口人。其中:居民141戶。人口295人;村支部由5人組成;村委會由3人組成;經聯社有3人組成;三套班子交叉任職,平均年齡48歲。全村黨員57人,平均年齡61歲。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19萬元,其中:集體收入29萬元,自營收入1590萬元,人均勞動所得3980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08年7月,水峪村共有經濟林6653畝,柿子、京棗39、核桃、仁用杏、中華聖桃、黃金梨種植面積較大且已完成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間作果品有板栗、櫻桃、山楂、李子和千餘畝五彩甘薯等林下雜糧。村內還建起了京棗39市級標準化種植基地和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2008年,新建年出欄800頭生豬的生態養豬場一座。
水峪村一角
水峪村一角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水峪村村集體年收入3.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
全村耕地面積1714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528畝,退耕果樹以板栗、柿子為主。共植幼樹45840株,原有成年果樹19730株,其中:柿樹8000株、核桃樹11500株、板栗230株。另有生態林4380畝,其中:水泉背生態林還保持著原始形態,具有一定旅遊開發價值。

旅遊


根據現有的自身條件發展重點主要有兩項:一是繼續堅持,民俗旅遊村建設,首先要爭取上級領導多支持;其次對現有的主要景點和環境方面增加投資,加快建設,切實從軟體上、硬體上達到民俗旅遊標準;二是加大現有幾千萬立方米的石板開發力量,主要以招商開發為主,爭取形成采、加、銷一條龍的石板產業,徹底改變單一農業發展的傳統格局。

風景景點

南窖地區有“窖”形特色的溝谷地貌,大房山支脈將該地區割裂為南窖溝、中窖溝、水峪溝、大西溝兩主兩副四條溝谷,是山區中少有的適宜居住的富饒之地。水峪村形成於水峪溝,充足的水源是水峪先人在此選址建村的必要條件,村民還可以從周邊山林獲得木材、石材等各類資源用於建築以及生產生活。
水峪村以太極八卦圓形圖案,形成獨特而完整的風水布局。村東長嶺坨,原是自然形成的圓形土丘。后村民取土漚肥,將土丘掏平,村裡重新用沙石壘砌,改造成平頂圓台,以象徵中華民族祭祀文化的五色土填基,圓台周圍鑲有木格憑欄。今人稱“賞月丘”,意思是站在這裡,白天得享陽光沐浴,晚上即是賞月的絕佳之處——每到春秋兩季,夜半時分,可欣賞到一輪明月落到紗帽山峰之上,因有“翠頂金珠”之景。長嶺坨坐北朝南,位於太極圖的上魚眼位置,風水學上稱“乾”位。與乾位南北(陰陽)對應的是位於娘娘廟的“坤”位。背北遠處有一條長長的山樑——中窖梁成為村落的天然屏障,風水學里稱“屏”,當地人叫“靠山”。靠山與長嶺坨之間的孟港溝是風水學上的“后玄武”位置;對面南坡嶺為傳統村落的照山(也叫望山),屬“前朱雀”位置;左有青龍、右有白虎護佑。
空間布局
水峪村布局為圓形八卦格局。北部遠處中窖梁為水峪天然屏障,風水中曰屏,當地人俗稱“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與傳統風水觀點相符。東面紗帽山高聳挺拔,與東翁橋形成對景。整個村莊呈現自發形成的圓形布局,以南嶺古商道和水係為十字軸的空間格局。以一條臨水小路為村落主軸線,依山勢蜿蜒而上。村莊依山勢而建,南低北高。南、東、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為特點,村落形狀以水為中軸,向水而建。東瓮門石刻“寧水”,以鎮水患。住宅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錯落有序的割據形態,建築分佈在平面布局上呈現出陰陽魚的形狀。
水峪村中有5處主要開敞空間:村中心以戲台為核心的開敞空間;村西街石碾和道路交叉口開敞空間;村東街娘娘廟和大槐樹開敞空間;楊家大院門前道路交叉口開敞空間;長嶺坨開敞空間。
楊家大院
水峪村
水峪村
楊家大院又名學坊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宅院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為基準,石砌而成;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院門有石鼓把守,門上是三根分別刻有“福”、“祿”、“壽”的椽子。
娘娘廟
東街娘娘廟建於清康熙年間,坐北朝南,正殿三間,側殿兩間,立柱橫樑上有
彩色繪畫,現已斑駁。院內原有棵古槐,“文革”時被毀。與娘娘廟正殿、門樓成一直線的羅鍋
水峪村
水峪村
橋,為拱形結構,雖已年代久遠,依然牢固如初。殿內有聖母娘娘乘坐的大轎一架。
古碾古磨
古石碾,用於碾壓糧食,生產生活。水峪村有石碾128盤,其中最早的清道光年
間的石碾至今仍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為“石碾收藏世界之
水峪村
水峪村
最”。

入村路線

乘車路線:北京天橋917(早5:30—晚5:30)路河北支線至河北終點站,換乘南窖小公共(23路早6:00—晚7:30)汽車即可到達;或北京蘋果園公共汽車站乘948(6:30—3:30)路到紅煤廠站下車,換乘南窖鄉小公共23路即可到達。
自駕路線自駕車下西三環—京石高速閻村出口-坨里-閻東路-108國道-南窖鄉-水峪村(西三環—水峪村約80公里,行車時間約1小時30分鐘)。
村內導覽
旅遊線路規劃:
1、民俗文化遊覽路線
沿村內南北水系——中幡廣場——餐飲休閑區——水峪荷塘——高樓客棧——道光十八年碾子——三先生院——西翁橋——大先生院——四先生院——二先生院——街屋。
2、古民居遊覽路線
沿村內南北水系——東翁橋——三間房——五間房——後頭屋——后嶺院落群——隗家小院——八卦田——陽檯子上院——壽星院——娘娘廟——古槐樹——小鋪院——大小南場——楊家大院——古商道接待區。
3、西山採摘觀光園遊覽路線
果林觀光區(柿子、核桃、京棗、金梨、板栗、山楂)——果林服務處——王位山原始次生林。
4、生態休閑觀光遊覽路線
沿村內南北水系——水庫休閑垂釣——葦子草溝接待區——原始梯田觀光區——南溝農家樂接待區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窖水峪中幡
水峪村經數百年的歷史積澱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為主的廟會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盛於清咸豐年間,據考證先由馮、邢二姓耍幡藝人相傳,后又相繼傳給楊、崔、王等姓人家。起初是作為民間自發的堂會,僅限於村民自娛自樂表演。每逢廟會、重大民間節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習慣,後來演化成集體型表演相傳至今。
20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裡精通中幡的老藝人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隊。經過20多年發展,表演動作由傳統的30餘個豐富完善為60餘個。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8年代表房山區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前“京華情韻迎來客”墊場演出活動。2008年9月,水峪村舉辦了首屆中幡文化節暨金秋採摘節。
傳統民俗
年節習俗:大年三十,貼對聯,放鞭炮,迎接已故的一代代先人回家過年。各家各戶用青翠的柏枝,燃起年火,男女老少圍在火旁談笑,這便是所謂的“烤歲”。大年初一早上,女人們把餃子包好,第一盤孝敬給列祖列宗和各位長輩,給列祖列宗拜年。左昭右穆,男東女西,長輩在前,晚輩在後,莊嚴肅穆地面朝八仙桌磕頭,然後各房晚輩依次去長輩家拜年,長輩給自己的晚輩發零錢、糖果、爆竹。正月十五放煙花,三晚輝光喧鬧不夜天。正月里討百家米做年糕給上學的孩子吃,期盼步步高升是水峪的老風俗。
埋胎衣習俗:起源於客家遷徙文化的埋胎衣,在水峪得到演繹。水峪人將胎衣埋於古道下,希望踩踏能帶走噩運保佑平安。由於祖輩胎衣埋於道路石塊下,因此古道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是以象徵水峪命脈,也承載著世代水峪人的希望。
走會:走會就是沿街穿大街走小巷的表演文藝節目。基本路線為從西街到東街,又到老爺廟,最後到后嶺門樓。
水峪岩畫
水峪岩畫:元末明初,中原地區的壁畫技藝由山西移民傳至水峪后,經技術融合改進,形成了當地富有特色的石板彩繪岩畫。水峪盛產一種平坦如紙的石板,古代工匠在構築房屋時,為了裝飾門庭,就在石板上做畫,然後安裝在門樓和牆體上,其繪畫顏料用的是當地產的礦物鹽(氧化汞、硫酸銅等),保存彌久。

特產美食

特色物產
山果特產有:核桃、磨盤大柿子、栗子、杏、李子、梨、山裡紅、榛子、酸棗等等。
水峪村 2張
水峪村
村落地方土特產有:黃金茶、山洞蘑菇、小米、玉米面、玉米糝、黃豆、綠豆、大豆、倭瓜、花椒、柴雞蛋、雜糧、紅薯、白薯等。山地盛產玉米、小豆、高粱等典型北方雜糧,兼有茼蒿、木蘭芽、香椿、花椒芽等山野菜地方特產。
美味美食
特色菜:山野佳肴、農家燉菜、農家煎炸、農家蒸菜、鄉村豬羊肉、壓肉、花椒芽、花椒葉泡菜、柳樹芽、攤柴雞蛋、香椿炸魚、茼蒿、木蘭菜、山野菜、可食用的綠色中草藥、食用菌、糟酸菜、泡菜、腌茼蒿、涼拌紅薯、腌臭雞蛋、秋黃瓜、長豆角、腌酸菜、涼拌苦麻菜、拌情人菜、侉燉魚、拌河菜、蒲公英蘸醬、燒烤、刺菜等、土豆絲餅、野菜粥、壓餄餎、棒渣粥、窩窩頭、“象鼻子”、野菜春卷、撥魚兒、豆麵條、綠豆煎餅、羊肉系列燒烤等。
娛樂活動
水峪村有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28盤石碾,根據這些石碾研究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數百年的歷史積澱還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為主的廟會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盛於清咸豐年間。起初是作為民間自發的堂會僅限於村民自娛自樂表演。每逢廟會、重大民間節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習慣,後來演化成集體型表演相傳至今。
峪龍苑休閑度假採摘園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裡精通中幡的老藝人組建起了由30人組成的中幡隊,經過20多年發展,表演動作由傳統的30餘個豐富完善為60餘個。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選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水峪中幡隊還代表房山區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前“京華情韻迎來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遠播,專程邀請他們出山表演的組織絡繹不絕。中幡表演也成為水峪村招待遊客的“保留項目”。
水峪村峪龍苑休閑度假採摘園現有土地一千一百多畝,位於國家級AA級旅遊景區青龍湖畔,主要栽植有薄皮核桃、尜尜棗、小棗、柿、杏、桑椹等數種水果,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的水果不僅色澤鮮艷,而且口味極佳,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購和家庭採摘的首選。除了觀光採摘外,為了給遊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水峪生態觀光採摘園在現有的基礎上,將逐步新增花卉觀賞、學生軍訓、學農基地、餐飲旅遊、特種養殖、休閑度假等服務項目,建設成為以水果採摘為基礎,集示範、觀光、採摘、體驗、休閑、度假、餐飲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園。
在這裡您可體驗到採摘的樂趣,更可享受到農家的情趣。“花徑早已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採摘園可為您休閑度假提供寧靜、祥和的環境氛圍,讓您在休閑中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在這裡一定會讓您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定會把您的一切煩惱和疲勞都拋在腦後,體驗到完全不同於都市的感覺,讓自己融入自然。“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睡農家炕、干農家活”,您可與憨厚的農民一起分享農家的快樂。
“吃住歡笑農家院,綠色採摘添樂趣”,在這裡您不僅能體驗到農家院生活,還能享受採摘的樂趣,每年的6-10月顆顆果實掛滿枝頭,您還可以親手採摘薄皮核桃、尜尜棗、小棗、柿、杏、桑椹等綠色食品,身在其中,更能體驗豐收的喜悅。

交通


公路

公交線路
1、由北京天橋長途汽車站乘917路至房山汽車站後下車換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車即到;
2、由地鐵蘋果園西站乘948路汽車至紅煤廠站下車換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車即到。
自駕線路
1、從北京市區走京石高速公路,在良鄉鎮出口或閻村出口出高速,經過閻村鎮、坨里鎮、河北鎮、佛子庄鄉,沿108國道至紅煤廠三岔路口,看見南窯牌樓,向左進入紅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見水峪民俗村鐵門牌直行即到;
2、由北京蘋果園或衙門口走108國道,路過松樹嶺、三十畝地、東莊子大橋、河北鎮、佛子庄鄉、繼續沿108國道至紅煤廠三岔路口,看見南窯牌樓,向左進入紅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見水峪民俗村鐵門牌直行即到。
水峪村新村全部道路已經完成道路硬化,下水峪道路部分完成道路硬化(水峪村分為新農村和下水峪)。

社會


總體發展思路:一靠政策,二靠引進,三靠自已。
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現在咱們市政府、區政府大力支持鄉村發展休閑度假採摘園。水峪村有鄉村的寧靜,卻不乏都市的便利與舒適;有都市的繁榮,卻又遠離都市的喧囂,是現代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所。經水峪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我們計劃經過3-5年的投資建設,在現有採摘園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一個休閑度假採摘園。另外,現在國家也鼓勵農民投資養殖業,還補貼牲畜的一半保險費用。為了充分利用鄉村的地理優勢,我們也將大力發展養殖業。
充分利用各種社會關係,引進外企。我們儘可能地引進一些企業的投資,給予投資者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
我們還堅持靠自己的原則。在發展上,大家集思廣義,多想新辦法,出台新措施。

醫療衛生

全村共有650人加入醫療合作社,基本上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全村村民中有勞動能力的基本上都有工作,無閑置者。為了提高村民就業的勞動技能,村委會開辦過免費的電腦培訓班,大量村民踴躍參加學習,掌握了電腦的基本操作技能。

獲得榮譽


2003年9月北京市首批民俗旅遊村,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2012年北京最美的鄉村,北京市農工委、市農委、首都精神文明辦、市文物局、首都綠化辦、市旅發委。
2014年3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2018年3月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國家森林鄉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