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馬肯茲

大衛·馬肯茲

徠大衛·馬肯茲(David Mackenzie),1966年5月10日出生於英國科布里奇,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骯髒的鑽石》,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99年,執導劇情短片《翻筋斗》。2003年,自編自導的犯罪電影《年輕的亞當》上映。2005年,執導的愛情驚悚電影《精神病院》入圍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7年,執導劇情電影《在屋頂上流浪》。2011年,執導愛情電影《完美感覺》。2012年,擔任驚悚電影《避難所》的製片人。2013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深獄父子情》在美國上映。2016年,執導犯罪電影《赴湯蹈火》。2017年,自編自導歷史題材影片《法外之王》。2020年6月30日,導演的紀錄片《居家自製 第一季 》在美國首播。

演藝經歷


徠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骯髒的鑽石》,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95年,自編自導劇情短片《想要的與得到的》。1997年8月15日,執導的喜劇短片《加州陽光》在英國上映。
1999年,執導由Nichola Given、曼迪·馬修合作主演的劇情短片《翻筋斗》;同年,執導喜劇短片《瑪西的嫁妝》。2002年5月9日,執導的喜劇電影《最後的荒野》在英國上映。
2003年,自編自導由伊萬·麥克格雷格、蒂爾達·斯文頓搭檔主演的犯罪電影《年輕的亞當》上映,該片入圍第16屆歐洲電影獎歐洲年度發現獎。2005年2月11日,由其執導的愛情驚悚電影《精神病院》在德國上映,該片入圍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07年,執導由傑米·貝爾克萊爾·弗蘭妮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在屋頂上流浪》,並擔任該片的製片人,該片改編自彼得·金科斯的作品。2009年,執導由艾什頓·庫徹、安·海切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蔓延》。2010年,執導劇情電影《雪地里的污跡》;同年,擔任愛情電影《I Love Luci》的製片人。
2011年,執導由伊萬·麥克格雷格、伊娃·格林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完美感覺》,該片講述了在一個開始分崩離析的世界中發生的愛情故事;9月16日,執導的喜劇電影《手銬情人》在英國上映。2012年,擔任驚悚電影《避難所》的製片人。
2013年8月30日,執導的劇情電影《深獄父子情》在美國上映。2016年,執導由克里斯·派恩、本·福斯特、傑夫·布里吉斯等聯合主演的犯罪電影《赴湯蹈火》,該片入圍第69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2017年11月8日,由其執導的犯罪劇《詛咒》播出;此外,還自編自導了歷史題材影片《法外之王》。
2020年6月30日,導演的紀錄片《居家自製 第一季 》在美國首播。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20年居家自製紀錄片
2017年《法外之王》電影
2017年《詛咒》電視劇
2016年《赴湯蹈火》電影
2013年《深獄父子情》電影
2011年《完美感覺》電影
2011年《手銬情人》電影
2010年《雪地里的污跡》電影
2009年《蔓延》電影
2007年《在屋頂上流浪》電影
2005年《精神病院》電影
2003年《少年亞當》電影
2002年《最後的荒野》電影
1999年《翻筋斗》短片
1999年《瑪西的嫁妝》短片
1997年《加州陽光》短片
1995年《想要的與得到的》短片
1994年《骯髒的鑽石》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20年《居家自製》第一季電視劇
2017年《法外之王》電影
2007年《在屋頂上流浪》電影
2003年《少年亞當》電影
2002年《最後的荒野》電影
1995年《想要的與得到的》短片

監製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2年《避難所》電影
2011年《完美感覺》電影
2010年《I Love Luci》電影
2007年《在屋頂上流浪》電影

獲獎記錄


戛納電影節
▪ 2016 第69屆 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 赴湯蹈火(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5 第55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德國藝術院線協會獎 精神病院(獲獎)
▪ 2005 第55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精神病院(提名)
歐洲電影獎
▪ 2003 第16屆 歐洲電影獎歐洲年度發現獎 年輕的亞當(提名)

人物評價


大衛·馬肯茲以身體敘事建構自己的電影世界,並透過身體研究性別政治、階級政治。在大衛·馬肯茲的電影里,所有的女人都同夏娃一般崇尚性享受,陷入性愛中無法自拔。雖然他的電影裡面有非常多的性愛場景,但是他的電影並不只有這些內容,性愛慾望只不過是他電影的框架,理解性愛背後隱藏的內容,著重研究人性並且對於社會倫理規範進行反思,而這種深度探尋色情背後的深意讓他的電影與眾不同。他的所有電影都將性與慾望設置為主題,與簡單的電影主題不同,其人物的代表意義相對繁多。雖然大衛·馬肯茲注重以影像學方式掌握劇情的發展來表達電影主題,但是身為獨立電影導演的他與其他此類電影截然不同,他的攝影方式體現出更細膩的姿態(《電影文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