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炭疽病
桑炭疽病
我國華東、西南植桑區時有發生,近年江蘇、浙江發生也較普遍。
桑炭疽病主要在秋季為害枝條中下部葉片。病斑初為淺褐色至褐色小點,后擴大為圓形斑,四周暗褐色至紅褐色,中部灰黃色或淺褐色。濕度大或陰雨連綿時病斑吸水膨脹,出現腐敗穿孔,天氣乾燥病斑中部常裂開。葉脈、葉柄、實生苗根頸部的短線條狀病斑呈鮮紅至赤褐色,病斑正、背兩面均散生有棕褐色至黑色疹狀小顆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多個病斑融合后,造成葉片枯焦脫落。實生苗受害重。
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 Hara稱桑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小疹狀,黑色,直徑55—300um,初生於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其上叢生短線狀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大小5—7×2.5—3(um),梗上著生具粘液物質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單胞無色,大小20—40×3—5(um)。分生孢子梗間及分生孢子盤四周,間生暗褐色針狀剛毛,具1—4個隔膜,基部較粗,大小35—110×4—5(um)。
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和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到葉面上進行初侵染。孢子侵入后6—7天即出現病斑,3~5天後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一般7月開始發病,8、9月擴展漸多,直至落葉。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湖桑7號、湖桑32號、育2號易感病,湖桑199較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