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種

2016年苗月執導電影

《大火種》是北京海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歷史劇情片,由苗月執導,白威陳瑾等主演。該片於2016年於6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講述了1926年山東廣饒地區的中共黨員和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用生命保護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並使其如火種般傳播開來的感人故事。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1926年冬,中共地下黨員劉雨心(王檸飾)將一本意義非凡的書帶到廣饒,這本書就是陳望道翻譯的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劉雨心攜帶此書前來廣饒的途中,風聲鶴唳,危機四伏,廣饒警察局長鬍傳山(沈浩飾)等反動派費盡心機搜查《宣言》,廣饒地下黨人劉忠良(白威飾)、劉石厚(孫敏飾)等同志為接應劉雨心保護《宣言》與敵人鬥智斗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
白威劉忠良
陳瑾姜玉蘭
王檸劉雨心
孫敏劉石厚
呂毅吳明堂
李超魯真
沈浩胡傳山
黃中林翠芬
張夢迪秀秀
王慶友謝慶玉
陳超收集文物者

職員表

製作人高夕華、冉波、趙國春
監製王紅勇、司安民、楊學鋒、田和友、霰景亮、崔建國、徐海芹
原著鐵流、徐錦庚
導演苗月
副導演(助理)江明
編劇卓瑪達娃、李雲良
攝影史岳、崔晶晶
配樂何訓有
剪輯陳炳鋒、李媛媛
道具楊建剛、楊建忠
選角導演覃定波、任天甫
美術設計張丹
造型設計郅田華
服裝設計張艷德、劉國慶
視覺特效李丁
燈光曹俊飛
錄音劉爽
劇務張丙偉、程天威
場記秦明進
布景師楊建會

角色介紹


姜玉蘭
姜玉蘭
劉忠良
演員 白威
廣饒縣劉集村農民,木匠,中共地下黨員,為人憨厚耿直,清明堅韌。他身體力行傳播共產主義真諦,播撒革命火種,帶領受盡壓迫和屈辱的農民與地主階級作鬥爭,先後組織了覓漢增資、紅槍會砸木行等農民運動。
姜玉蘭
姜玉蘭
姜玉蘭
演員 陳瑾
廣饒縣劉集村農民,劉忠良的妻子,是一個不識字、裹小腳的山東婦女,因丈夫是地下黨員,她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這一書,並被丈夫的熱血所感染,在經歷一系列的屠殺與抗爭之後,她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劉雨心
劉雨心
劉雨心
演員 王檸
青年知識分子,中共黨員,她帶著中國首版《共產黨宣言》來到廣饒,以探親為掩護,用自己的方式向群眾宣講《共產黨宣言》的真義,后不幸被捕,在嚴刑拷打逼問下誓死保守黨組織的秘密。
劉石厚
劉石厚
劉石厚
演員 孫敏
廣饒縣劉集村農民,劉忠良的哥哥,中共地下黨員。他受弟弟的影響,信仰共產主義,五十年後把歷盡千辛萬苦保護下來的《共產黨宣言》上交給了國家。
胡傳山
胡傳山
胡傳山
演員 沈浩
廣饒縣警察局長,兇狠陰險,費盡心機搜查《共產黨宣言》,聯合地主們對村裡進行大肆搜查,逮捕共產黨員進行嚴刑拷打。

幕後花絮


• 演員沈浩本是陽光小生形象,為了塑造好角色,他特意花了半年時間留鬍子,並整理了一些典型的反面角色的素材結合自身特點融入角色中。
• 演員白威在片中飾演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為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不僅外貌蓬頭垢面,還全程地區方言對白。為了與群眾演員配合得更加默契,他私下裡經常與村民交流,因為語言的出入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根據鐵流、徐錦庚的長篇報告文學《國家記憶》改編,並被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獻禮影片。
該片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在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內,有一本封皮殘缺、紙張泛黃的小冊子,這就是1920年8月首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由於排版和校對的疏忽,封面的書名被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初版僅印了1000冊,存世的極為罕見。
演員選取
為了選取群眾演員,劇組工作人員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去周邊村莊找了1000多個人,拍了1000多張照片,最終選定了100多個人參與演出,全部是山東農民。
場地設置
故事的原發生地在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但拍攝時的劉集村發展變化與故事差別較大。經過採訪、采景、複查、設組、籌備,劇組找遍了廣饒縣的村落,最終選定在陳官鎮張家村。工作人員找到兩堵快要崩塌的土牆,繞著這兩堵牆搭建了兩個老院子、一個戲台,做了一棵假的大樹,院子前還有一口水塘,裡面全是垃圾,工作人員花了整整一周才清理乾淨,然後還在水塘里放了兩艘小船,盡量讓影片有歷史感、有詩意。
為了還原北方農村家門上貼著對聯的真實感,劇組工作人員用刷子一遍又一遍地刷,才將對聯的歷史感、古舊感刷出來。
拍攝過程
導演苗月嚴格要求服裝、化妝、道具都要盡量復原歷史,工作人員把從網上下載的歷史圖片貼在牆上,存在手機里,每天揣摩細節,片中還多次出現小腳老太太這些“活歷史”。
按照相關規定,原版《共產黨宣言》需要博物館三名工作人員用三把鑰匙分別開啟才能取出來。為了在影片中重現這本書,劇組一位美術師對著原件一頁一頁拍照,之後再一頁一頁製作,把書的原貌包括破損摺痕等全部還原。

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
該片表現了劉忠良、姜玉蘭、劉雨心等普通而偉大的個體,用青春澆築信仰,用生命托舉火種,不忘初衷,迎來光明。其鏡頭充滿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影像為觀眾展開了一幅溫暖、鮮活、詩意、悲壯的生命畫卷。 (《濟南日報》評)
該片以平凡的故事展現人民群眾追求真理的滿腔熱血,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共產主義理想在齊魯大地紮根、發芽、成長的偉大曆程,謳歌了山東兒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博大胸襟,同時更加堅定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網易娛樂、《濟南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