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龍宮
國家AAAA級景區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
它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也是開發隴西旅遊產業的重點項目。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毀於唐末,明朝萬曆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以後數度遭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進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為學校,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築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隨著李唐王朝的沒落,隴西李氏族人不得不舉族南遷,李家龍宮隨之數度遭劫,變成一片廢墟。如今李家龍宮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仍然堆積厚厚的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地人稱為“瓦渣坡”。宋、元時期也曾陸續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
李家龍宮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後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去,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重建后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宮內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後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兩側殿,屋脊上群龍俯仰,神態各異。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隴西房始祖李崇、純陽真人李瓊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別名為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台樓閣,掩映在綠蔭叢中。假山旁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后五山”。清順治五年毀於兵災,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曾於任期內在“北天第一門”上懸有“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
龍宮現存脊獸均為北宋時期的磚雕,其形態生動,筆法簡練,線條流暢,雕工精細,保存完整,為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極具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黃道霞考證)。
1993年以來,隴西縣多渠道籌措資金,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南北兩側殿、北殿、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門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並修建了龍宮圍牆,完成了龍宮環境的硬化,綠化和美化,陳列了“隴西李氏文化展覽”,具備了海內外李氏祭祖的條件。現存於古建築上的雕龍盤脊繞樑,雄姿昂然,栩栩如生。修復后的北天第一門頂部為五朵六部斗拱組成的景山式屋頂,東西方向,三開間,中間寬3.50米,通寬6.60米,進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繪,煥然一新,雄踞北關。西主殿南北兩側牆上繪著李氏始祖利貞公“食李維生”、李耳公“西出散關”大型壁畫;西主殿、南北兩側殿門頂繪有“伯陽故里”、“謚號老聃”、“禮答尼山”、“守藏室史”、“函谷迎賓”、“關尹從風”、“深谷牧牛”、“終南授徒”、“著道德經”等素描人物畫。正堂供奉“李氏始祖利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瓊公”之位,供族人祭祀。
李家龍宮
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龍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稱其為宮者,不但規模大,而且規格也高於廟,為上、中、下三組建築,殿堂林立,建築巍峨,古柏森森,環境肅穆,頗為壯觀。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九條雕龍栩栩如生,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的根深葉茂。主祭堂上懸掛“隴西堂”巨匾。自古李姓族人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隨著李唐王朝的沒落,隴西李氏族人不得不舉族南遷,李家龍宮隨之數度遭劫,變成一片廢墟。如今李家龍宮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仍然堆積著厚厚的瓦礫,有的地方厚達十幾米,當地人稱為“瓦渣坡”。宋、元時期也曾陸續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
近年來,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菲律賓、美國、荷蘭、印度尼西亞、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及大陸29個省、市、區的李氏組織和李氏族人10萬多人次到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旅遊觀光和尋根祭祖。國家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國家統計局長李德水等領導先後到李家龍宮(李氏祠堂)視察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