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是一種由蜱類叮咬所致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巴貝蟲病疫區人群普遍易感。巴貝蟲是寄生於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蜱媒原蟲。巴貝蟲病是巴貝蟲進入紅細胞后發育成熟,繁殖。被感染的紅細胞破裂,釋出原蟲,後者又可進入其他的紅細胞。起病急驟,高熱達39℃~40℃,惡寒戰慄,大汗不止,頭痛劇烈,肌痛,甚至周身關節疼痛。巴貝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藥物治療。巴貝蟲病危重患者,溶血性貧血發展迅速,伴發黃疸、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障礙等,多於起病後5~8天內死亡。巴貝蟲病輕症者可治癒,重症者預后差。

就診科室


● 感染科、內科

病因


● 蜱類叮咬。
● 寄生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等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蜱媒原生動物。

癥狀


● 巴貝蟲病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達39℃~40℃,惡寒戰慄,大汗不止。
● 頭痛劇烈,肌痛,甚至周身關節疼痛。

檢查


● 確診巴貝蟲病需要根據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塗片檢查、血清學檢查。

體格檢查

● 可檢查身體一般情況,有無發熱、大汗、脾臟腫大、淋巴結異常、發疹等現象。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檢查等,有助於診斷本病。

血塗片檢查

● 血塗片中發現巴貝蟲可確診。

血清學檢查

● 可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毛細管凝集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聚合酶鏈反應(PCR)試驗可在數小時內快速判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對診斷有參考意義。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癥狀、臨床表現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起病急驟,高熱達39℃~40℃,惡寒戰慄,大汗不止。頭痛劇烈,肌痛,甚至周身關節疼痛。有時畏光,精神抑鬱或煩躁不安,神志恍惚。可能出現噁心、嘔吐,但無腦膜刺激癥狀。脾臟有輕度至中度腫大,淋巴結無異常。無發疹現象。
● 實驗室檢查:網織紅細胞計數偏高,白細胞計數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減少,肝功試驗異常,血沉快,蛋白尿及血尿陽性。
● 血塗片檢查發現巴貝蟲可確診。
● 血清學檢查:可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毛細管凝集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聚合酶鏈反應(PCR)試驗可在數小時內快速判定脫氧核糖核酸(DNA)。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瘧疾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有寒戰、發熱、大汗、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貧血和脾大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巴貝蟲病治療以對症治療、藥物治療為主。

對症治療

● 有高熱劇痛者予以解熱、鎮痛處理。
● 有明顯溶血者,可予輸血。
● 注意休息、飲食。

藥物治療

● 克林黴素為首選藥物,肌內注射。
● 對早產嬰兒接受輸血而感染微小巴貝蟲者,可加用奎寧,口服。
● 對已摘除脾臟的成人患者,可用克林黴素,肌內注射,同時口服奎寧。單用克林黴素肌內注射或與奎寧口服配伍使用,既能迅速退熱,又能減少原蟲血症。硫酸奎寧與氯喹配伍使用,亦有療效。

危害


● 巴貝蟲病危重患者,溶血性貧血發展迅速,伴發皮膚及眼瞼變黃、蛋白尿、尿中帶血及腎功能障礙等,多於起病後5~8天內死亡。

預后


● 巴貝蟲病輕症者可治癒,重症者預后差。

預防


● 遠離疫區及疫區野生動物。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參考文獻


● [1] 張加,陳家旭。田鼠巴貝蟲病的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3,29(07):714-718+723.
● [2] 梁文佳。人體巴貝蟲病[J].國外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0(0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