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痣疣螈
細痣疣螈
細痣疣螈,屬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科。又名疣螈、黑痣疣螈。成年細痣疣螈體長11—15厘米。棲息於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間密林地帶,靜水塘及其附近潮濕的腐葉中或樹根下的土洞內,中低山區和林原水塘積水區。繁殖季節過後離開水塘,常棲于山坡植物根部或上穴內。分佈於越南北部,在中國主要分佈於的廣東、廣西以及西部的四川、貴州、甘肅等省。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細痣疣螈皮膚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細痣,因而得名,在產地還俗稱為山臘狗。體長12—14厘米,尾長5—7厘米。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光滑外,周身滿布瘰粒和疣粒,頭側脊棱極顯著,自吻端向兩側經過上眼瞼內側與耳後腺相連,耳後腺後端向內彎曲,頭頂部因此顯得凹陷,中間有“V”形脊棱與背正中脊棱相連;沿體兩側各有一排規則的圓形瘰粒13一16枚,一般瘰粒間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遞變小至不顯著;頸褶明顯;胸腹部有細密橫皺紋。除指、趾、肛外緣及尾下緣為桔紅色外,一般全身均為黑褐色,個別呈棕褐色。腹面青石板色。
細痣疣螈
細痣疣螈
雄性的第二性徵表現在肛裂長,其長度大約等於鼻間距,肛孔內壁有小乳突,後部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節隆起略成小丘狀。產卵的環境較為一致,一般都是林木繁茂,水塘常為闊葉樹和竹林所遮蔽,陰暗潮濕,卵產在塘邊坡地上的腐爛落葉之中。或被落葉所遮蓋,翻開落葉,可發現一顆顆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緊貼於潮濕的泥土上或葉片間,每堆約30一52枚左右,有的連續排列,很難區分出每個雌性所產的卵的確切數目。
卵為單生,圓形,動物極為淺棕色,植物極為乳白色,卵徑為3一4毫米,連同透明膠膜為6毫米左右。當胚胎髮育到後期時,卵膠膜直徑達10毫米。膠膜中的胚胎長15毫米時,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狀二指,並有後肢芽;尾長為體長之半,尾背鰭榴前達軀幹中部;鰓成羽狀。甚發達,長的超過了尾背鰭褶的起點部位;眼大,位於頭兩側,除卵黃部位為白色外,其餘均為棕黑色,散有細白點。
幼體體長為20毫米時,前後肢已有3個指、趾,僅個別前肢具4指;體側有肋溝11一12條:50毫米左右時,皮膚光滑,體尾粗肥,尾鰭高,並前達軀幹中部;外鰓發達;指、趾及尾下半部為桔紅色,其餘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較淺;全長54毫米時,已具成體特徵,頭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鰭褶只限於尾部,尚有殘留的外鰓;體側有兩縱行小紅點。
細痣疣螈棲息於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間密林地帶,棲息於靜水塘及其附近潮濕的腐葉中或樹根下的土洞內,繁殖季節過後,離開水塘,常棲于山坡植物根部或上穴內。以林間昆蟲、蛞蝓、蚯蚓及其他小動物為食。成螈常棲息在山間凹地靜水塘或陰濕環境中。
每年4~7月為繁殖期產卵于山凹水壙岸邊的斜坡上,為腐葉所掩蓋。每雌產卵30~60粒,單個分散或堆成一團,卵徑3~4mm,充分吸水膨脹后的卵膠膜直徑可達10毫米左右,晶瑩如珠。動物極淺棕色,植物極乳白色。繁殖期后陸棲生活,白天常隱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夜間出外覓食。
細痣疣螈產卵環境較為一致,常為林木繁茂、闊葉樹和竹林所遮蔽、陰暗潮濕的水塘處。4~5月成年細痣疣螈集群在林間水塘或岸邊活動,卵群產生水塘岸邊坡地落葉層下,30~50粒一堆,卵徑3毫米~4毫米,動物極淺棕色,植物極乳白色。
棲息地改變:由於環境污染,棲息地逐漸縮小。
過度捕獵:人為捕捉,數量相應減少。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中文名 | 拉丁文名 |
紅瘰疣螈 |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Anderson |
大涼疣螈 |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Liu |
海南疣螈 | Tylototriton hainanensis Fei |
文縣疣螈 | Tylototriton wenrianensis Fei |
貴州疣螈 | Tylototriton kweichowoensis Fang and Chang |
細痣疣螈在國外分佈於越南北部,在我國分佈於廣西(瑤山、龍勝、忻城)、貴州(綏陽、荔波、雷山、遵義、大方)、湖南(桑植、瀏陽)、安徽(岳西)等地。
棲息地改變:由於環境污染,棲息地逐漸縮小。
過度捕獵:人為捕捉,數量相應減少。
細痣疣螈
研究人員以脾、腸細胞製作染色體標本,研究了細痣疣螈的染色體組型,結果表明該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為2n=24,第6、8對是亞中部著絲粒染色體,第12對是亞端部著絲粒染色體,其餘9對均為中部著絲粒染色體。未發現異形染色體對。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細痣瑤螈(細痣疣螈)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