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

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

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成立於1958年12月,是由黑龍江省省直戲劇院(團)和各市、地劇協、各劇種戲劇藝術家自願組成的專業性群眾團體,是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協會現有省級會員1430人,國家級會員373人。

基本介紹


40多年來,省劇協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協同有關部門為推動我省戲劇創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文革前,我省戲劇界就創作演出了《在新事物面前》、《赫哲人的婚禮》、《千萬不要忘記》、《松花江上》、《悲喜之秋》、《革命自有後來人》、《松濤曲》等一大批優秀劇目並先後赴京滬等地演出,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粉碎“四人幫”之後,禁錮了十年的戲劇事業出現了蓬勃生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省劇協為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造就北疆文藝勁旅,創作文學藝術精品”的戰略目標,引導廣大會員解放思想,深入生活,積極創作,並和有關部門一起通過舉辦研討會、創作班、評獎、扶植新人等措施,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緻的優秀作品。多部作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和“曹禺戲劇獎”。如:話劇《地質師》、《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大青山》、《一人頭上一方天》;龍江劇《荒唐寶玉》、《木蘭傳奇》;音樂劇《鷹》;兒童劇《托起明天的太陽》、《大森林》等,其中佳木斯話劇團的《托起明天的太陽》連續演出5000多場,創造了一個劇目演出場次的全國最高記錄。一批優秀劇作家、表演藝術家脫穎而出,如楊利民、白淑賢、邢美珠、賈占紅、張志中、楊樹田馬惠民王曉梅、賈玲珍、張立君閆淑琴等先後榮獲國家級大獎。近年來,省劇協反覆認真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近百部作品獲獎:如龍江劇《梁紅玉》、京劇《盧溝曉月》、《伯虎吟》、評劇半江清澈半江紅》、話劇《脊樑》、《秋天的二人轉》、兒童劇《陶陶和小蘿蔔頭的故事》。同時也湧現出了一些劇壇新秀:如王向陽、李鼎、李雪菲、張躍孚分別獲梅花獎白玉蘭獎。還有數人獲全國和省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如白淑賢、楊利民、邢美珠、張明媛、車承濱等。
廣播劇是戲劇中的一個重要門類,省劇協與省電台和省廣播劇研究會聯合舉辦了一系列廣播劇評獎、理論研究等活動,為我省廣播劇繁榮做出了開拓性的努力,我省廣播劇創作和生產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前所未有,連續十五屆獲全國廣播劇評獎總成績第一名,取得了十五連冠。
同時,協會還舉辦了各類理論研究活動。幾年來,省劇協先後舉辦了黑龍江省戲劇發展戰略研討會、京劇《梨花魂》座談會、楊利民戲劇創作研討會、邵宏大戲劇創作研討會、李景寬廣播劇創作研討會、白淑賢與龍江劇藝術研討會、東北三省戲劇小品理論研討會、'87布拉格國際舞美展覽報告會、舞美研討會、舞台音響效果研討會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戲劇人才是繁榮戲劇藝術的基礎,省劇協十分重視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地培養戲劇人才,除組織會員觀摩學習外,還會同有關單位開辦了導演幹部進修班、燈光設計進修班、廣播劇編導培訓班,為我省一批中青年編導演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
在新形勢下,省劇協根據社會和自身的特點,先後舉辦了戲劇小品大賽,並聯合遼寧、吉林兩省舉辦了五次東北三省戲劇小品大賽。我省多部作品獲大賽一等獎。其中《接站》、《誰來作妻子》、《上樑下樑》、《零點發車》、《新年》等均獲國家級獎勵。為培養戲劇人才,省劇協還組織了四屆少兒戲曲“小梅花”大獎賽。為鼓勵中青年演員不斷創新,發現新人、培養新人,劇協還創辦了黑龍江戲劇“丁香”。為弘揚民族文化,繼承發揚優秀文化傳統,活躍城鄉文化生活,協會成立了黑龍江省京劇票友學會,先後舉辦了兩屆全省票友大賽,舉辦了“迎回歸全省京劇名家名角聯袂展演”。這些活動,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省劇協還參與和承辦了“藝術獻給人民”演出活動,先後組織了省內各藝術門類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赴農村、工廠、鄉鎮、部隊進行演出。1998年,我省發生特大洪災,在抗洪救災中,“藝術獻給人民”演出團深入抗洪第一線,在大壩上、軍營中進行慰問演出,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抗洪軍民的士氣,也感染了演職人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