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道家哲學,又稱“陰陽相成”,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為用、相互吸引地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簡介


● 英文名稱: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陰陽學說

古籍摘選


● 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醫貫砭·陰陽論》)

名詞解釋


● 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陰陽互根是陰陽學說的重要內容,是陰陽對立基礎上的理解和深化。中醫學中的許多關係是基於陰陽互根而劃分的,如精與氣、氣與血、氣與津液等。

哲學角度上的陰陽互根

● 陰陽互根是指陰陽雙方的存在均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如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左也就沒有右;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下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了。
● 陰和陽是同時存在的,當某個參考的標準確定之後,陰陽必須相互依存,即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和陽絕對不會孤立存在,即所謂“孤陰不生”與“孤陽不長”。

中醫學中的陰陽互根

● 陰陽互根在中醫學中有重要的體現和指導意義。如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主動可以溫煦機體為陽,血主靜可以濡養機體為陰,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根本,並彼此促進。氣為血之帥,氣可以生血可以促進血液的化生;氣可以行血,氣可以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防止瘀血的產生;氣可以攝血,防止血液溢出脈外。血為氣之母,血中富含營養可以養氣,血為有形之物,可以載氣運行。
● 臨床當中會看到很多患者,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失血或短時間內大量失血而出現氣不足的表現,如乏力神疲、肢困體倦等,這稱為血隨氣脫。還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長期脾氣虧虛,運化能力不及而出現血虛的表現,如唇甲色淡、頭暈目眩等。
● 中醫學將健康的標準定為“陰平陽秘”,病態的表現為“陰陽失衡”,死亡的狀態則是“亡陰”或“亡陽”,此時精氣離絕,生命終止。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