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業

生態旅遊業

生態旅遊業是以生態旅遊資源為憑藉,以旅遊設施為基礎,為生態旅遊者的生態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行業,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業。生態旅遊資源、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是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的三大要素。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滿足生態旅遊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是生態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憑藉和依據,而旅遊服務體系是旅遊經營者藉助旅遊設施和一定手段向生態旅遊者提供便利的活勞動,為利用和發揮生態旅遊資源的效用創造了必要條件,並通過一定的旅遊經濟實體和生態旅遊政策的實施,為生態旅遊活動提供服務而實現其旅遊、保護、扶貧及環境教育四大功能。

行業介紹


生態旅遊業是在傳統大眾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問題的基礎上興起的,它與人類正在經歷的生態時代相適應,代表了旅遊發展的新潮流,是旅遊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其與傳統大眾旅遊業相比,在追求目標、管理方式、受益者和影響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徵。
近年來,國內外組織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旅遊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依然模糊不清。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與生態旅遊相關的概念有140多種,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銀行及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的旅遊機構提出的生態旅遊概念。在國內,相關定義也是數量繁多。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雖然還處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階段,尚未最終達成一致的看法,但在如下幾個方面已達成共識:
第一,旅遊地主要為生態環境良好、文化氣息濃郁的地區,特別是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的自然保護區;
第二,旅遊者、當地居民、旅遊經營管理者等的環境意識很強;
第三,旅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小;
第四,旅遊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
第五,當地居民能參與旅遊開發與管理並分享其經濟利益,因而為環境保護提供支持;
第六,生態旅遊對旅遊者和當地社區等能起到環境教育作用;
第七,生態旅遊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是指旅遊者基於回歸自然、體驗古樸文化、保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等動機,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到自然環境優美或人文氣息濃郁的地區進行的以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為客體,並促進旅遊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可持續性旅遊活動。生態旅遊依賴當地原生、和諧的生態系統,強調保護當地的旅遊資源、社會利益。它由主體(生態旅遊者)、客體(生態旅遊資源)和介體(生態旅遊業)等三大要素組成。這三個要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個有機整體中共存,並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穩定關係。

基本原理


承載力

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規律,具體體現在遵循生態環境承載力這一基本規律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量應當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承載力範圍內。旅遊活動強度過大或者遊客進入數量過多,對資源和環境會造成較大程度的破壞。

原汁原味

在開發時要盡量保持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具體表現在不僅保護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過度開發造成文化污染和文化扭曲,避免把城市現代化建築移至旅遊景區,保證當地自然與人的和諧意境不受損害,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

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社區居民從旅遊中受益,以增加其自覺保護的動力。

環境教育

在開發過程中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資源文化有價

在開發生態旅遊過程中,必須樹立資源環境有價和文化知識有價的觀念,並切實付諸實踐。分析旅遊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可持續利用的潛力。

保護遊客

遊客在旅遊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應該得到保障,應當堅持對遊客負責任的態度,為遊客提供真實的信息,以保證遊客的合法消費權益。

性質


傳統旅遊業是文化性的經濟事業,生態旅遊業在傳統旅遊業的基礎上強調了生態性,是兼有經濟性、文化性和生態性的事業。

經濟性

生態旅遊業是一項高度分散的行業,它由各種大小不同、地點不同、組織類型不同、服務範圍不同的企業組成,這些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發展生態旅遊業不僅能夠增加外匯收入、回籠貨幣,而且能促進輕工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等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對繁榮地方經濟,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旅遊業從根本上說是一項具有經濟性質的服務行業。經濟性是生態旅遊業的根本性質。

文化性

從生態旅遊者的角度來看,在整個生態旅遊過程中,他們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生態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生態旅遊者在生態旅遊過程中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知識,增長見識。文化性是生態旅遊業的基本性質。

生態性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以協調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為核心內容的新型旅遊方式和經營理念,其產業具有生態的性質。生態學的思想是產業運作和發展的指導思想,相關行業部門的管理與運行都要求生態化,如生態旅遊區要實行功能分區管理和旅遊容量限制原則;旅行社的導遊要有專業知識、環保責任感;吃綠色食品,住宿設施的建設符合生態保護的原則等,生態性是生態旅遊的關鍵性質。

特點


從範圍來看,生態旅遊業是整個旅遊行業的一個分支,它除了具有旅遊業的依賴性、敏感性、帶動性和涉外性等一般特點外,顯著特點有綜合性、動態性和可持續性。

綜合性

生態旅遊業是綜合性的產業,這是由其生產、產品及效益的綜合性決定的。生態旅遊業的生產是綜合的,需多個相關部門或相關因素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既涉及旅遊部門的旅行社、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又涉及國民經濟中的一些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輕工業、建築業、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和一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文化、宗教、園林、衛生、科技、郵電、教育、商業、金融、海關、公安、環保、保險等部門或環節。生態旅遊業提供的生態旅遊產品也是綜合的。所憑藉的資源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既有歷史遺留的,又有今人創造的;所需要的設施條件,既包括旅行社設施,又包括以飯店為代表的餐飲住宿設施和交通客運設施;所提供的服務不是某一單項服務,更不是某一具體物品,而是由吃、住、行、游、娛、購等多種服務項目構成的綜合體。其產生的效益也是綜合的,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生態及遊憩等四大效益的綜合。

動態性

生態旅遊業的動態性表現在空間與時間的動態變化,空間的動態變化主要是指生態旅遊者的生態旅遊活動與旅遊目的地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即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認識這種動態關係有利於更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旅遊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作用,以便及時調控;時間的動態變化是指生態旅遊業的季節性,這是由生態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而生態旅遊活動的季節性主要是由旅遊目的地的自然條件所造成的。旅遊目的地的緯度、地勢、氣候、海拔等自然條件會引起生態旅遊資源的觀賞利用價值隨季節變化,形成生態旅遊產業的旺季、淡季和平季,如滑雪運動一般在冬季才能進行,生態旅遊者的增減,造成旺季旅遊設施和服務人員不足而淡季卻閑置。只有設法縮小淡旺季的差別,充分利用生態旅遊資源和設施,才能有效地提高生態旅遊業的效益。

可持續性

隨著“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受到世界範圍的廣泛重視,旅遊持續發展也成為受關注的論題,其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未來發展機會。由於生態旅遊方式首先把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放在第一位考慮,重視旅遊環境容量的研究和維持措施,強調生態旅遊者、社區居民及從業人員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奉獻,注重旅遊發展與社區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被認為是達到旅遊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是一種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協調的旅遊形式,因此,生態旅遊產業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