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變

急性胃黏膜病變

急性胃黏膜病變(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 AGML)是以胃黏膜發生不同程度糜爛、淺潰瘍和出血為特徵的病變,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之一。急性胃黏膜病變由應激因素、藥物、酒精、吸煙、物理因素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常表現為嘔血或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本病以抑酸、止血藥物及對症支持治療為主。本病可導致休克、貧血。多數胃黏膜糜爛和出血可自行癒合及止血,少數患者黏膜糜爛可發展為潰瘍,但通常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

就診科室


● 急診科、消化內科

病因


● 急性胃黏膜病變可由某些藥物和酒精中毒所致。

藥物

● 多種藥物,常見的有非甾醇類抗炎葯,如阿司匹林在酸性環境中呈非離子型及相對脂溶性,能破壞胃黏膜上皮細胞的脂蛋白層,削弱黏膜屏障引起氫離子逆滲至黏膜內,引起炎症滲出、水腫、糜爛、出血或淺潰瘍。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引起“類固醇性潰瘍”甚至穿孔,與胃酸、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減少,削弱黏膜屏障、抑制胃上皮細胞再生關。

酒精中毒

● 乙醇可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層,或乙醇經過血流損害腺體的頸黏液細胞,使胃黏液減少,這些均可引起胃黏膜屏障的損害。本病常見的原因是大量酗酒後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爛、出血。

癥狀


● 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最突出的癥狀,可表現為嘔血或黑糞,其特點是:
● 有服用有關藥物、酗酒或可導致應激狀態的疾病史。
● 起病驟然,突然出現嘔血、黑糞,可出現在應激性病變之後數小時或數日。
● 出血量多,可呈間歇性、反覆多次,常導致出血性休克。
● 起病時也可伴上腹部不適,灼感、疼痛、噁心、嘔吐及反酸等癥狀。

檢查


● 確診急性胃胃黏膜病變需進行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急診內鏡等檢查。

實驗室檢查

● 患者表現為嘔吐咖啡樣物和(或)柏油樣便,部分患者急性大量出血時,血紅蛋白總量下降,大便及嘔吐物潛血實驗均陽性。

X線檢查

● 胃腸道鋇餐檢查常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且不適用於急性活動性出血患者,因為鋇劑可塗佈於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內鏡或血管造影檢查;在急性出血時腸系膜上動脈選擇性血管造影術可作出出血的定位診斷,出血間歇時則常為陰性。

急診內鏡檢查

● 在出血后的24~48小時內作急診內鏡檢查,可見以多發性糜爛和出血灶為特徵的急性胃黏膜病變,有確診價值。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診斷本病。
● 有服藥、酗酒或機體處於應激狀態。
● 嘔血或黑糞為主要癥狀,也可伴上腹部不適,灼感、疼痛、噁心、嘔吐及反酸等癥狀。
● X線鋇餐檢查常陰性。急性(24~48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局限性或廣泛性點片狀出血,呈簇狀分佈,多發性糜爛、淺潰瘍。好發於胃體底部,單純累及胃竇者少見,病變常在48小時以後很快消失,不留瘢痕。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上消化道出血、腐蝕性胃炎相鑒別。
● 發病初期有嘔血、黑便,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急性胃黏膜病變以胃黏膜保護藥物治療及抑酸、止血藥物治療為主。

抑酸治療

● 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艾司奧美拉唑抑制酸分泌。

止血藥物治療

● 口服止血藥如白葯、三七粉或經胃管吸出酸性胃液,用去甲腎上腺素冷鹽水中。
● 亦可在胃鏡下止血,噴灑止血藥(如凝血酶)。

對症支持治療

● 祛除病因,積極治療引起應激狀態的原發病,卧床休息,流質飲食,必要時禁食。
● 靜脈補液,必要時腸外營養,必要時輸血。

危害


● 急性胃黏膜病變可導致本病可導致休克、貧血。

預后


● 多數胃黏膜糜爛和出血可自行癒合及止血,少數患者黏膜糜爛可發展為潰瘍,併發症增加,但通常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

預防


● 注意飲食清潔,易消化食物,戒煙酒。
● 合理作息,放鬆心情,提高機體抵抗力。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酗酒、咖啡、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