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傑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張清傑,男,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常委。1990年10月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船舶結構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兼任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先後負責和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10餘項,在新一代複合材料(包括梯度複合材料、納米複合材料、高性能復相陶瓷材料)的非線性性能和材料設計理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提出了新一代複合材料二類重要非線性性質的預測與控制理論和方法,對這些關鍵新材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時間 |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1978.2-1982.1 | 洛陽工學院 | 機制專業 | |
1982.2-1984.6 | 華中理工大學 | 船舶結構與力學專業 | 碩士 |
1987.2-1990.10 | 華中理工大學 | 船舶結構力學專業 | 博士 |
1990.10-1992.10 | 武漢工業大學 | 材料科學 | 博士后 |
張清傑半身照
1992.10-1994.11任武漢工業大學副教授、結構工程與力學系副主任。
1994.8-1995-8任武漢工業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教授。
1995.9-1997.10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助理兼研究生處處長。
1997.11-2000.5任武漢工業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2000.5-2010.6任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新型複合材料的宏觀和微觀力學理論以及新型高性能複合材料的設計理論研究,在新型複合材料的設計、製備、應用評價和材料宏觀、微觀響應及失效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先後主持了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科研項目9項。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27篇論文被SCI、EI收錄,多篇論文被國際上相應研究領域的知名教授引用;出版專著1部。
材料合成與加工新技術的建模與計算機模擬、材料微觀的力學與設計。
同日本科學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將基於高效熱電材料的太陽能熱電轉換技術與基於光伏電池材料的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進行集成複合的太陽能熱電—光電複合發電技術的新的科學構想,得到我國NSFC和日本JST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支持,研製出了具有中日雙方各50%知識產權的國際上第一台太陽能熱電—光電複合發電的實驗系統並試驗成功,開闢了太陽能全光譜(200~3000nm)直接高效發電技術的新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太陽能高效熱電—光電複合發電技術、工業餘熱高效發電技術和微小溫差發電技術的發展對高效熱電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團隊成員合作,提出了通過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納米—介觀和亞微觀尺度)熱電材料的電熱協同輸運規律,特別是低維結構和複合結構中的新的物理效應對電熱輸運過程的影響規律,研究熱電材料微結構的形成規律與控制原理及熱電材料的集成製備新技術,大幅度提高熱電材料性能和發展新的熱電材料體系的科學思想,這一科學思想得到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支持。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的“高效熱電轉換材料及器件的基礎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支持。
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的製備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材料體系的研究方面,同團隊成員合作,提出並建立了非平衡狀態下納米晶熱電材料製備新方法、應力誘導低維結構熱電材料製備新方法、交叉共沉澱結合放電等離子體快速緻密化製備納米晶熱電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們的集成製備技術;利用新的製備方法和技術,研製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熱電材料的最大性能優值ZT分別達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熱電材料的最大性能優值ZT達到1.35(300K),是目前國際上報道的這些體系的最好數據。相關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如APL90,2007;APL89,2006;APL87,2005;JAP100,2006;JAP97,2005等)。
獲獎全稱 | 具體獎項 |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一等獎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一等獎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技術發明一等獎 | 一等獎 |
自然科學二等獎 | 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