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7條詞條名為金山的結果 展開

金山

江蘇鎮江市景點

金山位於江蘇鎮江市區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是鎮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之一,山上有江天禪寺、法海洞等景點。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之一。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地理環境


金山
金山
金山位於江蘇鎮江市區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之一。

文化活動


典故

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雲遊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併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游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代以來,京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於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說《說岳全傳》中的岳飛到過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說《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遊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
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著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遊人。有人說“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於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遊覽金山之後,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主要景觀


江天禪寺

江天禪寺
江天禪寺
在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江天禪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隨太後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外聞名的禪宗古剎,始建於東晉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侶數以萬計。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廟。
金山寺由於當時皇帝的信仰不同,曾兩度由寺改觀。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為龍游觀,將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趙佶奉道教,又將龍游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道士觀),為天下神霄第一。后複名為龍游寺。
一般寺廟的山門都是朝南開的,而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這裡自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據傳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門也是坐北朝南,而金山寺屢遭火焚,山門口也經常會發出一陣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當時金山的當家和尚深感不安,覺得此事有點蹊蹺,便請來一位雲遊和尚卜算。雲遊和尚在山寺前後轉了一圈,對方丈說:“師傅,您這山門朝南直對天上的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須改向。”方丈聽后,連連合掌曰:“罪過!”於是命人將山門改成現朝西的門向。
傳說畢竟是傳說,金山寺山門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據史料分析,當時的建築師建築朝西山門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揚子江心,遊人透過朝西山門放眼望去,便見浩渺大江奔騰而下,正合“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詩意。這正可謂建築師的獨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門入天王殿,中供彌勒佛,人稱笑佛。兩旁塑的四大金剛,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門。四大金剛俗稱四大天王,故稱天王殿。左側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右側是北方廣目天王,西方多聞天王。彌勒佛旁有聯,曰: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獅一對。
天王殿向後便是大雄寶殿。歷來寺廟多損於火災,原大雄寶殿是1948年毀於火災,共燒毀二百六十多間亭、台、樓、閣、房屋等。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籌資新建大雄寶殿,可望在1988年重現古殿風貌。據金山寺的方丈回憶,金山寺大雄寶殿內佛像巨大,金色普照,香火通宵達旦,最興旺時寺廟裡擁有數以千計的僧侶。

夕照閣

夕照閣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駐蹕金山留下的七塊御碑,保存完善。這些石碑引來許多文人識士、專家、歷史研究者、書法家的拜談贊吧。石碑記載的內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對金山風景的評價和如何繼承清室傳統,統治大清帝國的決心。乾隆不僅留下了許多有跡可尋的“御制”,還留下了一些頗為有趣的傳聞。按理乾隆的父親是雍正,而這裡卻廣為流傳著雍正皇帝“偷龍換鳳”的乾隆,乾隆六次來金山寺尋找自己的生身父親的傳說。

觀音閣

從夕陽閣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觀音閣,又叫士閣,因閣中供奉觀音,故名。此建築與楞伽台、妙高台,西與慈壽塔、法海洞丹輝碧映,椽摩棟接,連成一氣,足以壯此名山勝概。

欏伽台

“楞伽”是印度語,意為“不可住”,或說是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東南,傍山駁石而建造。相傳蘇東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寫《楞伽佛經》,故又稱書經樓。登台頂長廊遠眺,碧空萬里,磅礴江流,盡收眼底,江天一色,氣勢十分壯觀。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經三重樓閣,每進一層,疑無上處,洞門一開,豁然有級可登,迂迴曲折,上下錯落,往往令遊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層有清王文台撰寫的一副對聯:窗前滄海憑開眼,台上楞伽可印心。

佛印山房

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廟的主持佛印法師住宅。相傳佛印與蘇東坡是青年時好友,一次兩人打賭,佛印敗賭無奈入空門。由於學識高超,終成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東坡則成宋有名學士,兩人經常在金山吟詩作畫。

慈壽塔

又名金山塔,創建於一千四百餘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游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后毀於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籲,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於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彷彿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遊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遊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慈壽塔外花牆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傳說,當時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朝見慈禧,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麼厚禮,只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心想,這寶塔標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巔,實在非同一般壽禮,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一:“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劉一聽卻張口結舌,一時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從身後很敏捷地遞給他一張小紙條,他一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大字,便喜笑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一。後來這四字便被刻於慈壽塔下。

古法海洞

遠眺金山
遠眺金山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可歷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東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為富貴榮華不如出家好,因而決心送子出家為僧。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鍊。後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岩洞,住在洞里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後,最大願望是要修復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也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廟宇之用,並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
相傳法海死後,他的徒子法孫把他的肉體裝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後來肉身壞了,又塑了一個石像,留作紀念。宋朝張商英來此遊覽,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詩:“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寺僧將這首詩做成楹聯,掛在洞門兩邊。

留雲亭

金山最高處,有一石柱涼亭,名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於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遠眺,大江東去,水天相銜,誠雄觀也。遂歷奮筆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亭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這裡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據傳康熙在執筆就書時,“江天一”前三個字一氣呵成,而第四個字“覽”字筆畫多,一時竟想不起來。卻又不肯“不恥下問”,只是嘴中念著“江天一覽”四字,無從落筆。周圍大臣侍從一見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難題,但又不敢直截了當上前提示,雖則一字好提,卻怕招來欺君殺頭之罪。正在為難之際,有一大臣計上心來,下跪在皇帝面前說了一聲“臣今見駕”。康熙一聽“臣今見”,恍然大悟,隨筆寫出覽字。因為“覽”的繁體字正是“臣、今、見”三個單字組成,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於康熙愣了許久才勉強寫了“覽”字,所以這一字顯得特別細小,云云。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佑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僅存台址。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此外,據傳“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朮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側金鰲嶺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嶺。后削山建閣,故以七峰閣而名。
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抗金名將岳飛在北方指揮抗金戰爭,正在乘勝前進之時,奸臣秦檜要挾高宗連續發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臨安(今杭州)。岳飛路過鎮江時,拜訪金山道月禪師,告訴道月和尚:“昨夜夢見兩犬抱頭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對言,是一獄字,此去恐怕有牢獄之災,必須謹慎。”岳飛致謝登舟,臨行時道月贈詩曰:“風波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備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岳飛到杭州,果遭秦檜陷害於風波亭下,他在臨死前說了一句“悔不聽道月之言”。這句話傳到秦檜耳中,秦檜大怒,就命何立往鎮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說法。只見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說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終日有,不為自身,只因多開口。何立自南來,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幾乎落人手。”說罷,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將情況回稟秦檜,並說金山有七峰,風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檜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後人為了紀念岳飛和金山寺道月長老,便興建了七峰閣,可惜毀於太平天國時戰火,后改修為七峰亭。

白龍洞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里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
現在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許。據民間傳說,此洞與《白蛇傳》“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白娘子、小青青呼東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爭,救自己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在寺內,聞外面戰鼓震響,看到女娘子帶身孕力戰,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妻子在西湖斷橋相會。
這個洞有一條石縫,一人可進去達數丈深,再往前進洞即變小,人不能進去,恐怕只能白蛇可進了,不然為何稱白龍洞呢?

朝陽洞

朝陽洞又名日照岩、觀音洞。在金山東北山腰間,洞上是一片懸崖,上有“日照岩”三個字。當金山還在江心的時候,每當旭日東升,從朝陽洞向南一帶石壁上,金碧輝煌,水天皆赤,可稱奇景。所以朝陽原是觀日出的最佳之處。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陽洞”三個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謐所書。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於金北側金鰲嶺下,深六點六米,依山洞築有半亭一座。這裡道教遺存。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這裡面而窺視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詩云: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仙人時舉步,豎立一窺江。

玉帶橋

金山白龍洞前有座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城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壞,於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誰要再看玉帶,去看橋就行了。玉帶橋長十六米,橋下綠波蕩漾,清澈見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四寶

在慈壽塔下的屋內陳列著金山寺的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蘇東坡的玉帶、周鼎、金山圖、銅鼓為金山四寶。
玉帶:宋神宗年間,大學士蘇東城與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稱為“忘形交”。有一次兩人以禪語對句,用東坡玉帶作賭,東城一時遲鈍而輸,玉帶便成寺院鎮山之門寶。
蘇東城的玉帶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這件珍品被人稱為國寶。玉帶環寬約二寸、長約二尺,帶上綴著二十四塊米色白玉,有長方形、圓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毀四塊,乾隆皇帝金山時,命玉工補齊,上面刻有乾隆的詩句。但是後補的四塊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辨別。周鼎: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銅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當時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鑄造銅鼎酬勞北伐統帥遂啟祺的,所以此鼎又稱遂啟祺鼎。
金山圖:這幅圖是我國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江水茫茫,微波蕩漾,金山如浮玉飄浮在波濤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棟棟畫檐朱宇,展現了當時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揚子江心秀美雄姿。畫後有他寫的《金山寺追賦》詩一首:白髮金山續舊遊,依然紺宇壓中流;沙痕滅沒潮侵登,帆影參差日映樓。江漢東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謫仙故自多愁緒,更上留雲望帝州。字大數寸,瀟灑可愛。
銅鼓:是一種鼓狀銅器,高八寸分,徑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兩。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做煮飯的炊具,戰鬥時可作戰鼓敲打,所以又叫諸葛鼓。

御碼頭

在山北有十三級台級,原作伴月式,兩邊護有石欄,左右有鐘鼓樓(清咸豐年間被毀)。清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先後幾次來金山都由這碼頭上岸,故稱“御碼頭”。現護欄上刻有“御碼頭”三個大字。

郭璞墓

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稱雲根島。島上葬有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的遺物,俗稱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據記載,他博學多才,人稱其詞賦為東晉之冠。他曾註釋過《爾雅》、《山海經》、《楚辭》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於風水相命。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時人皆說大吉,問郭璞,璞獨自不言,觸王敦怒,被殺於武昌的南崗。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黃吉士為他樹碑立傳,墓碑上刻著“晉贈弘農太守郭璞之墓”。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咸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
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後來於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亭榭。並拓地四十畝,開塘種植荷菱,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柳荷相映,十分秀麗。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柱,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地理位置


金山位於鎮江市西北,海拔43.7米,佔地面積41.6公頃。金山風景幽絕,形勝天然,自古為我國遊覽勝地之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稱譽。唐代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讚頌曰:“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原為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東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

中泠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遙。唐代時就已聞名天下。第一泉原與金山同在江中,清咸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陸。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稱“南泠泉”。
中泠泉曾一度迷失,後來於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亭榭。並拓地四十畝,開塘種植荷菱,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衝擊,柳荷相映,十分秀麗。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個遒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柱,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唐朝以來,中泠泉水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評茶專家陸羽品中泠泉水為天下第一,後唐名士劉伯芻分全國水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為第一,從此中泠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也不見沉底。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其醇可知。

地質地貌


“三山-金山湖”的地質地貌現象極其豐富,極其典型。在焦山-象山一線除了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背斜以及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種地層外,更能看到長江沿江斷裂的斷裂面和殘留在江面上背斜的北翼——焦山、松山、寥山,這對於研究長江大斷裂有著獨特的意義,它是長江大斷裂唯一得以保存至今的物證。在北固山,從下向上看,依次可以看到粗面集塊岩、凝灰岩、流紋狀粗面岩等火山噴出岩。在金山,可以看到花崗閃長斑岩侵入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岩漿侵入現象。在“天下第一泉”,還能看到古代曾出露在江水之中、現已上岸的岩溶上升泉。在金山湖,則可以看到河漫灘、邊灘、鬃崗等一系列長江堆積地貌,還能看到長江在北岸(凹岸)的沖刷現象和在南岸(凸岸)的堆積現象。金山湖作為一個由邊灘發育后封閉而成的河成湖,在長江中更是少見……
除此而外,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三山”,還有著“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戰金兵”、“劉備招親”、“焦光三詔不起”、“韓世宗大戰金兀朮”、“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眾多民間傳說。因此,“三山-金山湖”既有眾多地質自然景觀,又有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文景觀。這裡的旅遊業開發較早,並已形成相當的規模,“提檔升級”建成地質公園可謂錦上添花。

歷史傳說


金山自古更有神話、歷史無數,白蛇傳中所述的《水漫金山》說的就是這裡。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白素貞是千年修鍊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白素貞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間的女子更美,只是沒有眼淚。只要集齊眼淚,她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神仙。受觀音菩薩指點,白素貞為了成仙來到人間,收集人間的代表“生老病死愛恨離別”的八滴晶瑩眼淚。許仙在西湖斷橋遇到一場急雨,與白素貞再度重逢,留下借傘還傘的情緣。白素貞陸續收齊七滴眼淚。這七滴眼淚,每滴眼淚背後都有一個人間至情至愛的故事。它們風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別應在“生老病死恨離別”之上。白素貞距離成仙已是咫尺,可她卻變得更加嚮往人間。白素貞不能斬斷情根,愈陷愈深,最終嫁與許仙為妻,並懷上孩子。屢遭天譴。
法海以斬妖除魔為名,一直要拆散許仙和白素貞,最終利用自己徒弟十天使詐,設計逼迫白素貞現出蛇形,嚇死了許仙。白素貞為救許仙盜來仙草,而法海趁機劫走許仙。白素貞盜來靈芝仙草,回來卻不見了許仙。她跪上金山寺求法海放了許仙,哀求不成,最終水漫金山。法海將許仙掠到心境台,讓他在心鏡中看到白素貞的蛇身。許仙坦然處之,要定了素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絕義,想成佛,卻成了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