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考察
極地考察
極地科學考察(重點是南極)幾乎擁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個國家參與,包括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她關係著全球變化和人類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台上的展顯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有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倍受各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全球科學家的嚮往。
政治意義: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是振興中華、為國爭光、造福人類的事業。因此,深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關注。自1984年中國政府組織首次南極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極科學考察和2次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為四大國際極地組織(ATCM--南極條約協商國組織、SCAR--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COMNAP—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IASC—國際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從此,中國在極地政治、外交、科學研究、資源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國際事務中取得和維護了應有的地位和權益。
科學意義:地球的南北兩極,是全球變化的驅動器、全球氣候變化的冷源、也是人類居住的地球與外星聯繫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污染的潔凈大陸,那裡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在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20世紀中,已有50多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00多個科學考察站,對南極開展了多學科考察研究,有多項重大科學研究都是在南極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例如;南極大氣層中臭氧空洞的發現與研究、南極冰下大湖——東方湖的發現與研究等。所以,南北極地區是科學研究和實驗的聖地,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休戚相關的最後疆土。
為探索南極地區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擬訂了一項區域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該計劃有6項核心科學問題;
1,南極海冰區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饋作用。
2,南極冰蓋、海洋和陸地沉積物中的全球古環境記錄。
3,南極冰蓋的物質平衡和海平面。
5,南極地區在全球地球化學循環和交換中的作用:大氣和海洋。
6,在南極地區監測和探測全球環境變化。
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早已為人們所開發利用。而南極蘊藏著較北極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特別是南極磷蝦)和油氣資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所以,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國界、其巨大的潛在資源未被開發利用的獨特地區。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南極資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領土的歸屬問題,始終是南極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在21世紀中,南極這一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有待於世界共同協商解決。
社會意義:自我國開展極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學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國際極地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充分反應了我們偉大祖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經濟持續發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的日新月異面貌,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的發展、鼓舞了極地考察健兒為祖國、為科學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創新精神。與此同時,也由於極地充滿著神奇色彩和科學之謎,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對極地充滿著濃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嚮往,他們渴望更多地了解極地、認識極地、更好地支持和參與極地考察。被“極地人”的敢與冰魔爭高低、誓為科學獻青春的“極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學習、受益匪淺,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崗位上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更大成績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