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鳳梧的結果 展開

張鳳梧

山東大鼓“小北口兒”派創始人

張鳳梧(約1850—1920) 山東大鼓“小北口兒”派創始人,藝名張天貴,綽號“說書狀元”、“南霸天”。南宮縣開河鎮人。師從何人,無從查考,只知晚何老鳳一輩。

人物簡介


張鳳梧是清末秀才,教過私塾,后改行從藝,有儒士風度。他有較高文化,對所唱曲詞均經己手修改,使之通順乾淨,去蕪存菁。他以站說為主,很少走動,表演時眼神手勢點到為止。以表演的穩重,唱功的清亮,白口的流利及書中多穿插軼聞趣事征服聽眾。他的“三國段”最為精彩,別人唱二三十分鐘的段子,經他鋪陳發揮,往往能演個把鐘頭。如說《華容道》,起唱兩句后即用道白,先將關公華容道擋曹的前後因由、來龍去脈交待得一清二楚,然後繼續演唱,使聽眾聽一段書,能了解更多與本書段相關聯的故事。他還充分發揮熟知詩書的特長,上場即興發揮,講些結合書情的詩詞趣話,說得繪聲繪色,成為當時一絕,因此,行內稱他為“說書狀元”,聽眾稱他為“雙書先生”(既說書又“教書”(講評))。他是石德路以南一帶藝人中的響檔,因而得“南霸天”的綽號。他常在開書前,唱些勸人為善,引人向上的小段,當時南宮縣鄉村流傳著“聽了張風梧的書,紡花織布勁頭兒足”的民謠

“小北口兒”由來


張鳳梧的唱腔,不同於“老北口兒”字密聲促、粗獷豪放,也不似“南口兒”梨花大鼓那樣字步腔繁,曲折婉轉,而是清麗明快、有張有弛、流暢自如、獨具特色,人稱“小北口兒”。使“小北口兒”唱腔具有大花腔、小花腔、大三起腔等曲調,但平時不常用。拿手書目有《劉公案》、《姜公案》、《少英烈》等中篇書和《朱買臣休妻》、《郭巨埋兒》、《丁香割肉》及三國故事的傳統短段。

流派發展


張鳳梧在棗強冀縣景縣衡水一帶作藝時,收徒馬增祿(棗強馬屯村人)、吳增福(冀縣彭村人)。后收南宮縣的楊老孔和寧晉縣的蘇玉堂,該二人又將“小北口兒”傳到以趙縣為中心的欒城縣、藁城縣、晉縣、束鹿等地,改稱“梅花調”,但演唱風格和書目與張鳳捂所傳並無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