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子遺址
江蘇邳州市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大墩子遺址,位於位於蘇魯邊境,屬江蘇省邳州市四戶鎮竹園村,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下層為青蓮崗期,中層為劉林期,上層為花廳期。
大墩子遺址平面近圓形,直徑約250米,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發掘出6000餘件器物和554座墓葬。大墩子遺址與山東大汶口文化為同一種族類型,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時期特點以及其相互關係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墩子遺址
1963年11月12日-12月21日,為了配合生產隊挖山芋窖,南京博物館考古人員對大墩子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地點主要在遺址中部,開了5條探溝,每條探溝南北寬2米,東西除了一個探溝長9米外,余為10米,加上清理上層墓葬時的擴方,發掘面積128平方米。
1966年3月17日-5月5日,南京博物院結合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組畢業班學生實習,對大墩子遺址進行了第二2次發掘,發掘共開12個探方,位置仍集中在中部,發掘面積540平方米。
1976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南大歷史系考古班辦學,第3次對大墩子遺址發掘。這次,發掘5個探方,發掘面積250平方米。
大墩子遺址
大墩子遺址旋紋彩陶
1963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遺址發掘了36天,發掘共出土石器56件,角、骨、牙器168件,陶器197件,發現墓葬44座,隨葬品206件。
1966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遺址發掘墓葬300座,出土3025件文物。
1976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遺址發掘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1座,出土器物1500多件,較重要的有玉雕豬頭和獸頭,禽身陶塑象等數件。
大墩子遺址與山東大汶口文化為同一種族類型,大墩子遺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出土的文物具有強烈的仰韶文化特點,有的又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這類彩陶遺存,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繪技術,同時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下,產生了一種具有仰韶風格的彩陶器。比較研究發現,大汶口文化早期約略晚於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約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出土的實物資料,見證了大墩子遠古先民各時期社會性質和發展,同時也是研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文化關係重要依據,是沿海地區和中原文化之間相互關係的例證。
大墩子遺址碑刻簡介
200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設立大墩子遺址保護範圍:遺址上整個果園,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北至果園北50米,南至果園南50米,西至小河東岸,東至果園東50米,佔地面積7.5萬平方米。
大汶口文化
大墩子遺址碑刻
貧富分化
在大墩子遺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晚的墓葬中,都存在著隨葬品多寡不均的現象。多的達50-60件,有的還用狗殉葬,少的只有1-2件,有的甚至一無所有。這些都表明了當時已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
地理位置
大墩子遺址位於位於蘇魯邊境,屬江蘇省邳州市四戶鎮竹園村,在邳州市北40餘公里,南距四戶鎮3.5公里,北距山東省蒼山縣小湖子約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