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融穩定委員會的結果 展開

金融穩定委員會

金融穩定委員會

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成立大會於6月26至27日在瑞士城市巴塞爾舉行。來自成員經濟體中央銀行、監管當局和財政部的52位高層代表和國際組織、國際監管機構的17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成立背景


2009年4月初倫敦G20峰會
2009年4月初倫敦G20峰會
在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的局面下,2009年4月初倫敦G20峰會決議設立一個全球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穩定委員會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專家稱其為“全球央行”。2009年6月27日,這個根據G20峰會決議設立的“全球央行”正式開始運作。倫敦金融峰會決定新建金融穩定委員會取代金融穩定論壇。新機構下設機構擴大,職能更為廣泛,將承擔全球金融監管體系改造這一重任。金融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於2009年6月26至27日在瑞士城市巴塞爾舉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和財政部副部長李勇代表中國出席了會議。

主要職責


將加強系統性風險監管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具體職能包括:評估全球金融系統脆弱性,監督各國改進行動;促進各國監管機構合作和信息交換,對各國監管政策和監管標準提供建議;協調國際標準制訂機構的工作;為跨國界風險管理制訂應急預案等。
為履行好這些職能,金融穩定委員會設立全體會議和指導委員會,同時成立三個常設委員會——脆弱性評估委員會、監管和管理合作委員會以及標準執行委員會。另外,金融穩定委員會成立一個工作組以推動跨境風險管理的落實。
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由義大利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擔任。三個常設委員會負責人分別為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海梅·卡魯阿納、英國金融管理局主席阿代爾·特納和加拿大副財長蒂夫·麥克勒姆。2011年戛納峰會後,任命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擔任FSB新主席,瑞士央行主席希爾德布蘭德出任副主席
德拉吉在金融穩定委員會開始運作后對新聞界表示,有必要對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監管。各國自倫敦金融峰會舉行以來在對沖基金、評級機構、激勵機制和會計準則等監管方面取得了進展,金融穩定委員會將繼續加強對未來進程的監控。

成員機構


金融委員會的前身為金融穩定論壇,是七個發達國家(G7)為促進金融體系穩定而成立的合作組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影響日益顯著的背景下,2009年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決定,將金融委員會成員擴展至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G20成員國,並將其更名為金融委員會。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成員機構包括20多個國家的央行、財政部和監管機構以及主要國際金融機構和專業委員會。中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以及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均為該委員會的成員機構。
這是中國2009年3月加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以來,再次獲得主要國際金融組織的席位。2009年1月,中國還在提出申請15年後,獲准加入泛美開發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和財政部副部長李勇代表中國出席了會議。

歷史


1999年,金融穩定論壇(金融穩定委員會前身)成立,當時成立目標為促進國際金融穩定。
2008年11月15日,在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的局面下,G20峰會與會者一致認為,該金融穩定論壇的成員應擴大到包括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巴西、印度等。並決議設立一個全球性的金融監管體系,
2009年4月初,金融穩定委員會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成員


以下組織,國家或地區被列為金融穩定委員會之成員:

國家或地區

中國香港法國德國美國新加坡
義大利日本墨西哥荷蘭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
南非韓國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印尼
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印度英國

組織

國際清算銀行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

歷任主席


2009-2011年:馬里奧·德拉基(2011年調任義大利銀行行長)。
2011-至今:馬克·卡尼(現任英格蘭銀行行長)。

近期策略


穩定金融應先於退出機制
全球經濟金融形勢,有不少跡象顯示經濟出現改善,但經濟與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脆弱性。
隨著金融市場解凍,全球經濟衰退呈現放緩跡象。2009年6月份歐元區製造業和服務業收縮幅度為9個月里最小,而美國消費者支出5月出現增長。經合組織日前提升了對30個成員國經濟預測,這是2年時間內該機構首次上調經濟預期。
德拉吉表示,金融穩定委員會注意到了全球宏觀經濟前景和部分金融市場有所改善。銀行提高了私人部門資本,但重組和增強銀行資產負債表還沒有完成。同時,企業債市場仍在強勁發行新債券。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利普斯基近日發表的觀點相似,德拉吉強調,應完成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重組,強化銀行信貸和證券化等融資渠道,以確保全球經濟可持續地復甦。
關於近期市場關注的未來如何結束財政貨幣刺激的“退出策略”,德拉吉認為,未來決策者們應協調退出策略,但“在收緊貨幣政策之前,應修復銀行體系,並確信經濟復甦已經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