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註釋:並非血同,血同是血同型半胱氨酸),生理學名詞。津和血均源於飲食水谷精微,同屬人體的陰液。二者在生理上互相轉化,互相作用,參與周身體液調節;病理上則互相影響。

簡介


● 英文名稱:Homogeny of Fluid and Blood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神氣血津液

古籍摘選


●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

名詞解釋


● 津液和血液都來源於水谷精氣,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轉化,同出一源,相互影響的關係。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津液和血液均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者有相同的來源,相似的功能,津血同源在生理及疾病治療中有重要的意義。

津液的生成

●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在正常生理活動中產生的分泌物,如汗液、尿液、鼻涕、眼淚、唾液等。其主要來源於水液,水液入胃,脾氣運化,轉化為精微物質,稱為津液。津液上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將津液布散到周身。

血液的生成

● 血液為富含營養的液態物質,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精微物質布散於肺,與肺中的清氣相結合,最後奉心化赤,而為血。

津血同源互化

● 血液與津液,二者有相同的來源,均源自於水谷精微物質。在血液與津液的生成過程中,均有肺、脾胃、腎、肝及三焦的參與。津液是血液的組成部分,血液由營氣和津液組成,津液在脾肺的作用下灌注到血液中,與營氣相結合而成為血液。血液的清稀部分溢出脈外,又轉化為津液;當血液不足時,津液會進入脈中,以維持足夠的血量。

津血同源的指導意義

● 津血同源在臨床治療上有重要意義。若失血過多,脈中血量不足,津液則會滲入脈中補充血液,脈外津液不足則會出現口乾口渴、尿少、汗液減少等症,因此對於失血的患者不能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耗傷津液,故奪血者勿汗。如果因為急性吐瀉或高溫下大量汗出,津液在短時間內大量流失,血液會滲出脈外,補充不足的津液,導致血脈空虛,或血液黏稠而形成瘀血,因此不可採用放血療法來耗竭血液,即奪汗者勿血。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