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光
黃道光
黃道光是在地球上可以觀測到的一種三角錐光圈,是由於行星際塵埃對太陽光的散射而引起的,多在低緯度和中緯度的春秋季晴朗夜空可以觀察到,它的亮度朝太陽方向單調地增強,我國元朝就有觀測記錄。
黃道光
黃道是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它是天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黃道光
人們研究行星際物質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發射行星際探測器到實地取樣:二是從黃道光的觀測特徵(包括強度、偏振、光譜、顏色等)來推求行星際物質的性質(密度、分佈、形狀、大小等)。前一種方法比較直接,但耗資巨大,飛行次數和範圍卻很有限;后一種方法雖然比較間接,但既經濟又方便,而且可以長期觀測,因而至今仍常採用。
行星際物質大致對稱地分佈在太陽周圍,其中有大量小到1微米甚至0.1微米的塵埃粒子,它們的分佈狀況是:離太陽越遠,數目越少,而且小粒子的數目比大粒子多得多。由觀測黃道光得出的這些結論均與空間探測器的實測結果吻合。
行星際物質的上述分佈狀況,必然導致黃道光的主要部分具有兩種對稱性:①對黃道面對稱;②對通過太陽的黃經圈對稱。這已為大量觀測完全證實。
黃道光
Joshua Childrey在1661年已經正確的認知黃道光是太陽系中的塵埃粒子散射陽光產生的光輝。
最早開始研究黃道光現象的是天文學家喬凡尼·卡西尼,他在1683年這樣描述黃道光“黃道光中一無所有,只是太陽大氣中難以捉摸的罕見流體,不是被自己照亮,就是太陽這個球體本身發出的光輝;但在它的赤道上有較大的數量,並且比其它地方更為廣泛。”
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在1684年做出了解釋。
黃道光
坡印廷—羅伯遜效應會造成塵粒緩慢的以螺旋的路徑進入太陽,因此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新塵粒來補充黃道中的雲氣。來自彗星塵埃尾和小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粒子是補充形成黃道光和對日照的顆粒最主要的來源。這幾年,來自不同太空船的觀測顯示,確實有一些帶狀分佈的塵埃粒子是與一些特定的小行星族和彗尾有所關聯。
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描述黃道光是每日晨禱的時計,稱之為“虛假曙光” (阿拉伯語:al-fajr al-kaadhib الفجر الكاذب)。穆斯林的口授傳統保留了許多穆罕默德的聖訓或警語,描述虛假曙光和暮曙光的差異,是在日落後或日出前很久,真正曙光之前在地平線上的第一道光。幹練的伊斯蘭教徒使用穆罕默德的描述來說明黃道光,以避免在錯誤的決定進行晨禱的時間。這種實際的描述和應用天文觀測對維繫伊斯蘭天文學的黃金時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