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虛

里虛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ior Deficienc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尺中脈微,此里虛。(《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里證

● 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里證所涉及的病證範圍很廣,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概而言之,凡非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里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里”。其特徵是起病時惡寒發熱不同時並見,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
● 形成里證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直中”為病;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或氣血功能紊亂而出現種種證候。
● 里證可見於外感疾病的中、後期階段,或為內傷病。不同疾病的里證可有不同表現,基本特徵一般是病情較重,病位較深,病程較長。里證的病位雖然同屬於“里”,但仍有淺深之別,一般病變在腑、在上、在氣者較為輕淺;病變在臟、在下、在血者較為深重。

虛證

● 虛證由正氣不足、正氣虛損所導致。若氣血津液不足,或臟腑經絡等功能減弱,抗病能力低下,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難以出現劇烈的邪正交爭,則表現為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
● 多見於素體虛弱,精氣不充;或外感病的後期,以及各種慢性病證日久,耗傷精氣血津液,或正氣化生無源;或因暴病吐瀉、大汗、亡血等使正氣隨津血而脫失,以致虛弱。虛證較多見於平素體質虛弱者。

里虛

● 由於臟腑陰陽氣血虛衰所出現的證候。表現為少氣懶言、心悸神疲、頭暈視蒙、食少肢倦、腰酸腿軟、失眠夢遺,舌淡嫩,脈虛弱等症。

治療

● 治宜滋陰、補陽、益氣、養血等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