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憂國的結果 展開

憂國

三島由紀夫創作中篇小說

《憂國》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64年。

《憂國》描寫了禁衛步兵中尉武山信二及其愛妻麗子在“二·二六事件”之後,對待生與死的故事。該小說體現了作者對武士道精神的尊崇。

1966年,三島由紀夫把《憂國》搬上銀幕,自編自導,自己扮演男主角。

作品簡介


1936年2月26日的清晨,一陣槍聲打破了沉浸在新婚之後甜蜜幸福生活中的武山信二與麗子的平靜。武山信二的朋友們發動了軍事政變,他們考慮到他剛剛結婚,因此沒有讓他參加政變行動。而天皇下令讓他指揮部下去討伐他們。武山信二在忠與義之間,矛盾重重。最後,決定以自戕來解決這一衝突。小說重點描寫了這對年輕的夫婦在死前盡情享受肉體的歡娛,在瘋狂的性愛中迎接死亡到來的情景。

創作背景


《憂國》是以1936年2月26日發生的日本歷史上最後一次軍事政變——史稱二·二六事件,為背景創作的。這次事件是皇道派青年軍官受到國家主義者北一輝及《日本改造法案》的影響,打著反對政府“破壞國體”“昭和維新”的旗號,實為企圖建立皇道派武力獨裁和戰爭體制。於是於1936年2月26日發動軍事政變,殺害了三名內閣大臣、重傷侍從長,並佔領首相官邸以及陸軍省、國會議事堂等中樞機構。二·二六事件在三島由紀夫的內心留下了永遠也抹不掉的痕迹。為此,三島由紀夫創作了小說《憂國》。

角色介紹


武山信二
武山信二是一名中尉,三島由紀夫認為英雄的本質在於挫折,死是英雄跨越到生的極點的姿態。武山在向妻子表明自殺決意的時候,妻子覺得丈夫是在體現如同太陽一般光輝四射的大義作為一名軍人,要對天皇盡忠,對於天皇的命令應該堅決執行,不能摻雜個人情感,也不能對此產生質疑同時作為一個人,也要懂得義理人情,缺乏義理人情也就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意義天皇命令武山討伐自己的朋友,對於他來說無論如何都是無法做到的他既不能違背天皇的命令也不能背叛友情,三島由紀夫正是通過為武山設置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而把武山的自殺正當化,由此處在兩個極端對立的夾縫中舉步維艱的受挫的英雄形象就誕生了。
麗子
《憂國》中的麗子國色天香,她是青年中尉武山信二的妻子。新婚之後,在肉體愉悅與肉體痛苦的激烈衝突中,展示了其柔弱而又堅韌的複雜性格。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死亡本是一種必然而自然的生命過程,而對三島由紀夫而言,他極力推崇的不是一種人類屬性的自然行為,而是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切腹之死。他認為武士剖腹身亡的那一瞬間,有著至高無上的美。這也是從日本中世紀就形成的美學傳統。在日本人的傳統美意識中,死亡並不是一種消極可怕的行為,而是一種修身律己的美德,死是生的延續,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如果需要,隨時都可以克己捨身。由生到死是邁向更高一層境界的行為規範,日本人的這種生死觀帶有濃厚的佛教禪學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憂國》中三島由紀夫就渲染了這種武士道精神,在他筆下武山中尉英俊、神勇,身著戎裝,是一個威風凜凜的軍人,隨時準備著為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具有日本人所讚賞的男性美。他忠於朋友,同時又絕對忠於天皇,在兩難之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剖腹自殺以效忠盡義。三島由紀夫以極其細緻的筆觸描繪了武山中尉切腹自殺的全過程,令人感到作者自身亦陶醉在武山中尉極其慘烈的痛楚之中,高度讚揚了這種為天皇獻身的精神及進行這種死亡儀式的英勇和堅毅。可以看到切腹的特點就在於違背人的本能,讓意志戰勝本能,用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意志去克服本能,以此來表達強烈的“克己”的武士道精神。
同時也可以看到三島由紀夫運用武士傳統美的形象,來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把切腹之死看作是一種至美的藝術,並把它歸結為“殘酷美”來增加作品的力度。這不僅表現在三島由紀夫把武士切腹的全過程彷彿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描述,也表現在武山夫婦自知死之將臨之前那極致的歡愉之中。
三島由紀夫把武山夫婦熾熱濃烈的愛和殘酷悲壯的死揉為一體,由衷地歌頌了他們對死亡的從容和堅定,意圖使人們為他們的壯舉而感嘆,甚而至於效仿他們的行為,尤其是為天皇效忠的觀念。
美學思想
三島由紀夫尤其對武士切腹的瞬間之美有著憧憬之情。他認為武士切腹的瞬間體現了至高的美。因此,三島由紀夫在《憂國》中對武山信二的切腹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對為了天皇獻身和選擇切腹而死的毅然、勇敢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也可以看出他自身對這種行為很是陶醉。三島由紀夫運用傳統之美的精神,消除了人們對痛苦的恐懼,使切腹升華到了藝術境界的美。在三島由紀夫的心裡,切腹是一種藝術,是美的一種形態。
在三島由紀夫對美學的觀念里,年長者永遠是醜陋的,年輕人永遠是美麗的。因為年長者的智慧模糊,而年輕人的智慧銳利,所以人生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會變得無意義。《憂國》中,三島由紀夫通過武山信二的妻子的美麗來讚揚了武山信二的美。“即將死亡的丈夫的姿態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不能相提並論的。與軍服很相稱的中尉,那凜冽的眉毛、那緊閉的唇,在死亡面前表現了男人至上的美”。這段是與其說是妻子面對武山信二時的心理描寫,不如說是三島由紀夫對武山信二的心理描寫更為妥當。三島由紀夫將失去大義與忽視精神視為同類,與其恍恍惚惚的邁入老年,不如相信大義,在生最光輝的時刻選擇死亡更為妥當,這樣一來就完全可以體會無上的幸福了。三島由紀夫運用大量的描寫,描繪出了武山夫婦在自殺之前盡情的享受肉體之歡,通過在瘋狂的性中迎接死亡使大義與性慾相結合,肯定了這個年輕人果敢的死亡。

藝術特色

《憂國》具有一種奇特的對稱結構,此種對稱結構又與它對稱的主題相輔相成。同時,細節描寫非常精緻,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篇小說當中只有兩個人物,男性的武山信二中尉,女性的麗子,兩人為夫妻關係,這樣的人物設置,表現出一種男女相互對立又相互結合,形成自足“世界”的意圖。這一對男女人物的形象,男性是典型陽剛美的代表,女性是典型陰柔美的代表。
《憂國》使用受限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主要有三種視角:交代背景的上帝視角,中尉的視角,麗子的視角。在張力最強的死前的時間裡,作者很規律地讓視角在中尉和麗子之間調換。

作品影響


從《憂國》開始,三島由紀夫審美價值的主體,由前期的唯美、浪漫的審美意識,轉移到後期的以‘文化概念的天皇’為核心的審美意識,也就是說,他開始追求精神的惡,追求殘酷死的美學。
1966年,三島由紀夫自編自導了電影《憂國》,在這部只有29分鐘的黑白電影里,全片只有兩個演員,三島由紀夫是其中一個。

作品評價


日本文學研究家長谷川泉:《憂國》體現了三島由紀夫美學的基本結構,即死與生的最充實的瞬間微妙的重疊而固定下來,死、美與幸福在一瞬間融合了。
中國作家余華:在《憂國》里,三島由紀夫對武山自戕的描敘充滿刊熱情和歡樂,在這狂歡似的描敘里,三島由紀夫迷失了自己,到最後已經不再是三島由紀夫在敘述《憂國》,而是《憂國》在敘述三島由紀夫了。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Mishima Youkio,1925—1970),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本名平岡公威,生於東京。1949年出版長篇小說《假面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
自白》,文壇地位確立。1970年11月25日寫完《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上五衰》后自殺。一生創作40部中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集和18部劇本集。主要著作還有《禁色》、《潮騷》、《近代能樂集》、《金閣寺》和《薩德侯爵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