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國家重點大學二級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位於東校區和成龍校區,兩校區辦學。佔地25000平方米。學院擁有較為完備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大型現代美術館和專業圖書館,校園環境優美,藝術學習氛圍濃厚。

學院具有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國外留學生、進修學者培養等多個辦學層次。2003年獲得美術學科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8年美術學專業被評定為四川省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同年省級教學示範中心“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在學院獲批建立。學院現有教職工131名,專職教師92名,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40餘人。現有在校本科學生3470餘名,研究生120餘名。

辦學條件


學院在本科教育方面堅持“深基礎、寬技能”的理念,強調“專業基礎技能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並重”的教學原則,為社會、高校及科研單位輸送了大量創新型應用人才和美術教育人才。學院擁有模型製作實驗室、動漫媒體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版畫實驗室、雕塑實驗室、陶藝實驗室等設備先進的專業特色實驗室,以省級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為依託開展了大量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學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以學術素養和專業
學院實景
學院實景
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與省內外多家一流行業單位共建了研究生實踐基地和校外導師合作培養機制。
學院以發展地域藝術特色研究和藝術教育的對外交流為重要特色,擁有“西南文化遺產與藝術創意”特色科研團隊和“藝術實驗教研團隊”,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同時與省內各縣市地方政府、教育單位建立廣泛合作研究與項目開發,與國內外高校也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歐美各國藝術家頻頻來訪講學,本院教師亦多次赴各國辦展交流。

學科體系


學院目前開設有繪畫、美術學、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四個本科專業。繪畫專業下設國畫、油畫、版畫方向;美術學專業下設美術教育與美術理論方向;環境設計專業下設室內設計專業方向和景觀建築設計專業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下設品牌戰略方向和新媒體設計方向。研究生教育在美術學科學碩士、藝術碩士(美術專業)、美術學科教學論教育碩士點下設美術教育、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影像媒體設計、美術史論、美術學科教學論、西南美術遺產與創意設計等培養方向。
專業名稱專業方向負責人本科學費
建築環境設計系室內設計、景觀園林設計張躍忠6000元/年
視覺傳達設計系
品牌戰略方向
新媒體設計方向
梅少雲
蔣傑
6000元/年
繪畫系國畫、油畫、版畫陶晶10000元/年
美術學系美術教育、美術理論吳丹10000元/年

教學環境


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實驗教學中心是2008年通過四川省教育廳審批成立的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該中心是為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精神,結合美術學院實驗室建設和學科建設發展來進行申報並獲得立項的成果。其目的在於推進高等學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技術、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面向21世紀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藝術專業高水平應用人才。
中心前身是組建於1997年的藝術學院實驗室,目前與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資源共享,擁有設備精良的攝影、新媒體、版畫、中國畫、油畫、模型製作、基礎造型、設計與印刷、工藝美術、計算機十大實驗室,擁有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及科學的運行保障體系。中心發展遵循“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教學理念,結合學院“承傳民族之魂,創造時代之美”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藝術實驗教學的特色與規律,不斷總結經驗與不足,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已經初步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輻射示範作用的四川師範大學實驗教學實體機構。目前,中心嚴格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於高等學校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地建設發展,爭取成為省內高校特色鮮明的藝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心特色
實驗教學的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藝術教學實驗中心多年來不斷改進和完善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與研究、建設與管理、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努力探索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模式,形成了以下特色:
(1)精良的教學實驗設備具有多樣性與完備性。
近5年來學校投入資金1129餘萬元購置實驗設備,使中心的實驗設備已較為完備。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建立全國獨一無二的套色銅版畫課程,填補中國美術教育和中國美術創作的空白。中心的電腦達到524部,擁有動畫設計的全套設備(包括從紐西蘭引入的獨特的繪圖桌)、各種照相設備(僅相機就一百三十多台)、已有陶瓷製作設備、雕塑設備、最完備的國外進口的各種版畫設備(四川版畫基地),兩萬餘冊專業圖書。本中心還具有中國西部地區美術院校中最大最完備的美術館之一,是教學成果、實驗成果的直接展示基地。美術館共三層,2300平米,580米展線。可與八大美院之四川美院和西安美院美術展覽館相媲美。成都市文聯命名中心美術館為“成都美術館”,作為四川及成都地區藝術作品展示基地,已多次舉辦了中外各種展覽,為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創作,開拓同學眼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特別是中心的版畫創作被公認為省內的版畫製作中心。版畫師生連續多次參加全國大展及全國版畫最高展,四川省級展。學生中的全國美協會員和省美協會員,就是從版畫系同學中產生。
(2)建立名師工作室制度,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學術與教學交流,成效顯著。
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中心對實踐性極強的美術、藝術設計各專業,以名師領銜,設立集教研與實驗緊密結合的工作室(實驗室),聘任精幹教師、配置專門設備、提供充分經費,嚴格教學計劃、突出專業(個性)實驗特色、激勵學生進取,走出了一條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路子。中心還聘請國外知名藝術家作中心教授,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藝術創作手段,開設國內唯一的“套色木刻”畫種,購置了相應設施設備。本中心與北美、歐洲、亞洲及大洋洲多國有著頻繁而廣泛的聯繫。中心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的部分相關學校、教授進行不定期的互訪、學習、講學或講座;與奧地利國家對外交流藝術部簽訂了人才交流、互訪協議,每年各自均派出人員到對方國進行2-3個月的講學、訪問;為國際平面設計大師馬蒂亞斯設立工作室,專門培養專業學生中的優秀人才;聘請國際著名銅版藝術家瓦爾特教授套色銅版畫;引進先進的動畫教學設備;目前,還分別與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學阿斯伯福美術學院和紐西蘭堪塔拉動畫學院達成師生長期互相交流的意向意見,各方正在積極的籌備落實。藝術實驗中心師生與國際間的頻繁交流,為開拓國際視野、弘揚民族藝術,提高教學質量,搭建了很好的實驗平台。
(3)堅持“承傳民族之魂,創造時代之美”的辦學理念,探索實驗教學質量的多重保證體系。
中心堅持寬基礎、厚理論、強實踐、重創新的培養理念,強調專業素質、綜合素質和實驗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強調寬厚的理論基礎,依託四川師範大學人文底蘊,要求學生在加強藝術專業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文學、美學、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一方面注重提高實驗實踐能力。藝術學科屬於應用型學科,需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這需要強化實驗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加強實驗室硬體建設,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規範實驗教學大綱,嚴格實驗教學程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實際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做到理論跟實際相結合。中心的儀器設備除各設計專業普遍使用外,在美術學和人文學科領域如國畫的裝潢裱制工序、中心刊物《視覺藝術》、“國學工作室”的《國學蒙正》刊物等,均由同學自己編排,充分顯示了中心實驗工作在教學中突出的普遍的影響。對培養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對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更有直接的幫助。學生還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儘早接觸社會,介入社會實際,培養創新性思維,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心依照美術與設計的認知規律,將基礎訓練(實驗)、專業訓練(實驗)和創新訓練(實驗)三個層次之間實驗內容統籌安排,合理銜接,循序漸進。首先,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原則完成基礎技能訓練(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每個訓練(實驗)均應做到培養目標明確,培養方案具體,為隨後的專業綜合訓練(實驗),創作和設計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基礎技能訓練(實驗)完成之後,學生按專業方向集中進行各項專業技能訓練(實驗)。專業應用性實驗的內容,著重基本實驗技術的綜合運用,實驗內容的設置充分考慮該專業當前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該專業的人才需求方向,靈活設置實驗項目。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驗技能之後,自由選題,自主設計,實現創新訓練(實驗)個性化。立體化的實驗培養方案激發了學生創作、設計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實驗標準為師生提供可操作的實驗教學目標,實驗室依照大綱、計劃、培養方案和臨時教學任務,制定考核標準,在制度上保證教學質量。學生在入學時,安排有豐富實驗教學經驗的老師指導學生的學習,這種從技能興趣培養到實驗創新的全方位指導使得很多學生能較早進入實驗室並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不同的實驗課程和實驗教師相互配合,教學形式多樣,教學相長,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通過實驗的考核、開放創新性實驗的作品、實習過程中的各方評價獲得反饋來形成評價反饋體系。中心隨時根據形成的評價反饋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進,並在各期末進行實驗教學的全面修正,協調各部分的工作,激勵成員的質量意識,從而確保中心各項目教學的高質量運行。
(4)探索“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教學理念
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改造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技術方法,建立以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多模塊、分層次、分階段、相互銜接、相互交叉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探索“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教學理念,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創新的實踐能力。
“跨界融合”指三方面的界域融合,第一,課程設置打破專業之間的界限。根據實驗室功能和實驗教學性質,中心規劃了攝影、陶藝、雕塑、模型製作、刻版和印刷工藝、影視後期製作等六大模塊,滿足了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實驗三個層次為階段性主導的實驗課程體系,每一課程再結合知識結構和應用研發需求將課程分為具體可操作項目,這種打散重構的過程,形成藝術領域多專業交叉融合發展的教學格局。第二,教學內容突破了“學院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據實驗室的實踐性、研究性和創新性特點,中心教學內容積極探索研究課題與實驗課程、社會項目的相互結合,鼓勵將教師團隊研究課題和社會研發項目引進課堂,分解到不同的實驗課程項目與課程結合進行教學,在教學師資力量上採用專業教師、技術人員、社會行業能人三方組合授課,使科研、教學、工程、社會應用實踐密切聯繫,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良性互動,實現基礎與前沿、教學與項目實踐、藝術與科學的有機結合。第三、開展校內、校際、校企之間的實驗教學合作。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優勢,通過師資共享、學生互派實習實踐、社會行業人員的素質再培訓等方式,使中心成為輸送社會應用人才的培養基地,成為產品創新的孵化基地,成為相關行業領域之間跨界融合的實驗平台。
“開放共享”指中心教學資源多種面向、多個層次的開放共享:一、實驗室面向不同專業課程開放,如模型製作既用於環境藝術設計的建築初步設計、傢具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實驗課程,又用於視覺傳達設計的展示設計和包裝設計課程的具體試驗項目;在實驗課程之外,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實驗方案自主選擇實驗項目進行獨立實驗。二、實驗課程面向學院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選修課開放。三、實驗課程面向校內其它學院專業的學生作為選修課程開放;四是實驗室面向校外的開放。學校利用美術專業特有的美育功能,開展實體辦學資源和藝術實驗教學中心面向兄弟院校和社會團體全面開放、共享資源,真正起到一定的輻射示範作用。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學院黨委
職務姓名
書記徐文淵
副書記羅玉琴
學院行政
副院長(主持工作)劉傳軍
副院長唐劍輝
王興國
李俊濤
學院學術委員會
主任委員陶旭泉
委員王興國
李俊濤
孔慶權
陶晶
陳欲曉
劉渟
學院工會、教代會
工會主席、教代會主任唐劍輝
工會副主席、教代會副主任周偉
學院分團委
分團委書記艾強
一、職能部門
部門名稱職務姓名
黨政辦公室主任丁冀蜀
教學管理辦公室主任肖晶
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艾強
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呂瑞娟
二、教學單位
系部名稱職務姓 名
美術學系主任李彥瑾
繪畫系主任焦海龍
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陳紹華
環境設計系主任文志遠
中俄繪畫系主任穆寶鋒
書法系主任高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