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線蕨
斷線蕨
斷線蕨是一種藥名,用於走馬風、斑痧、毒蛇咬傷等。用於小便短赤、瀝澀不通。
斷線蕨
葉遠生;葉柄長1-4厘米,暗棕色至紅棕色,基部疏生鱗片,向上近光滑,有狹翅;葉片闊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30-50厘米,寬3-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而長,下延近達葉柄基部;側脈兩面明顯,近平展,不達葉邊,小脈網狀,在每對側脈間聯結成3-4個大網眼,大網眼內又有數個小網眼,內藏小脈分叉或單一,近葉邊緣又有一行小網眼,內藏小脈通常單一或分叉,通常指向中脈;葉紙質,無毛。孢子囊群近圓形、長圓形至短線形,分離或很少接近,在每對側脈間排列成不整齊的一行,通常僅葉片上半部能育;無囊群蓋。孢子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大小為(22.5-32.5) 27.3微米X 55.8(50-60)微米,單裂縫,裂縫長度為孢子全長的1/3-1/2。周壁表面具有短刺和球形顆粒。刺銳尖,表面有細小的顆粒狀物質。
產江西(全南)、福建(龍岩、南靖、平和)、台灣、廣東(封川、高要、河源、懷集、樂昌、連山、龍川、龍門、羅定、羅浮山、清遠、深圳、始興、翁源、新豐、新興、信宜、陽春、英德)、廣西(百色、扶綏、灌陽、賀縣、環江、九萬山、凌雲、龍勝、羅城、蒙山、那坡、融水、三江、上林、上思、武鳴、興安、修仁、陽朔、瑤山、邕寧、玉林)、海南(白沙、保亭、吊羅山、瓊中)、四川(筠連)、貴州(黎平、榕江)、雲南(滄源、峨山、福貢、貢山、景東、金平、羅平、馬關、麻栗坡、屏邊、西疇、西雙版納、硯山、盈江、永德)和西藏(墨脫)等省區。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溪邊或林下岩石上。日本、尼泊爾、印度、泰國、不丹、緬甸、越南和菲律賓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拼 音】:DUANXIANJUE
【來 源】:為星蕨亞科植物斷線蕨的葉。
【功 效】:清熱解毒、清熱利尿。
【主 治】:用於走馬風、斑痧、毒蛇咬傷等。用於小便短赤、瀝澀不通。
【性味歸經】:淡、澀,涼。膀胱、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石韋(廣西、賀縣)【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拉丁名】:植物斷線蕨 Colysis hemionitidea (Wall. ) Presl.
【考 證】:始載於《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中藥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尿嘧啶與馬核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