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射鎮

潼射鎮

潼射鎮是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境下轄鄉鎮,因駐地“潼射場”原分屬三台(潼川府)和射洪縣而得名。地處射洪縣西北部,東接復興鎮,南連金華鎮,西接香山鎮,北鄰三台縣秋林鎮和鹽亭縣共和鄉。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離縣城36公里。全鎮9個中心村1個社區178個社。

潼射鎮地處丘陵山區,勞務輸出一直是該鎮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全鎮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

基本簡介


名稱來歷:駐地建場時,上半街屬於潼川,下半街屬於射洪縣,從兩地各取一字,名之潼射場。以後沿用潼射名。
概 況:潼射鎮位於射洪西北邊陲,與三台、鹽亭接壤,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離縣城36公里。全鎮9個中心村1個社區178個社,總戶數6950戶,總人口21800人,其中農業人口 19386 人,勞動力11163人。耕地面積16376畝,其中田4800餘畝。有初中1所,小學2所,幼兒園5所,鎮衛生院1個,村甲級衛生室18個。
潼射鎮地處丘陵山區,勞務輸出一直是該鎮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各級始終把勞務輸出當作促進農民增收的大事來抓,基本形成了管理有機構,輸出有聯絡、糾紛有人調,手續就地辦的一條龍服務體系。年均向全國各地輸出勞務人員6000人以上。不少打工人員已基本達到務工穩定,收入固定,用工方放心,不少人成為技術骨幹,有的還擔任了企業各級領導。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5°12′31″~105°18′30″,北緯31°1′2″~31°6′49″。地處射洪縣西北部,東接復興鎮,南連金華鎮,西接香山鎮,北鄰三台縣秋林鎮和鹽亭縣共和鄉。人民政府駐通安街,電話區號0825,郵政編碼629215,東南距縣城33千米。

行政區劃


政區沿革

清初屬懷德鄉。
潼射鎮
潼射鎮
民國29年(1940年),設潼射鄉。
1950年,成立潼射鄉人民政府。
1951年,從射洪縣潼射鄉劃出部分村建立金潼鄉。
1958年,改為潼射公社。
1984年,恢復為潼射鄉。
1992年,由原潼射、金潼兩鄉合併組建為潼射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幸福、犀牛、大悲、馬墩、太平寨、板橋溝、彌勒寺、九道拐、馬黃寺、北寨、玉皇堡、金馬、菊花、茶園、羅村、鶴鳴、黃蓮等17個村民委員會(前十個為原潼射鎮1-10村,后七個為原金潼鄉1-7村)和蓮花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潼射鎮下轄村:
犀牛村馬墩村板橋溝村太平寨村彌勒寺村九道拐村
北寨
馬皇寺村玉皇堡村鶴鳴村大悲村黃連村茶園村菊花村金馬村羅村村潼射街道

經濟發展


全鎮發展水稻、玉米高產示範基地6300餘畝,發展米棗、核桃、香桂樹農業種植大戶 6 戶4000餘畝,發展豬、牛、羊、兔、雞養殖大戶 13 戶,其中規模以上養豬大戶 9 戶2000 頭。建規模養羊基地一期600平方,預計5期共3000平方,養兔大戶 1 戶1000 只,養雞大戶7 戶17萬隻。發展潼射傳統手工粉條標準生產加工基地3個村3800餘畝,標準生產加工大戶6戶,年產值500餘萬元,帶動全鎮2000餘戶農戶增收。
全鎮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6座,抽水提灌站14處,集中供水站4處。武引鬥渠11.3公里,毛渠36公里。有鎮水泥路62公里,油路22公里,社道水泥路44公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潼復路9公里、潼秋路3公里、潼百路6公里,新建維修村道路30餘公里。
據了解,該鎮及時召開鎮村幹部會議,明確了晚秋生產的指導思想、工作重點和任務目標。分管領導召開廣播會,宣講晚秋生產的重要性,農業服務中心農技幹部多次講解晚秋生產的技術要領,向各村發放晚秋生產技術和蔬菜栽培種類參考資料;各村落實責任制,召開廣播會,動員農戶及時備好秋菜、秋糧優良品種和種植地塊;鎮上在金馬村、幸福村做好晚秋生產示範現場,因地制宜地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同時加強督導考核,將晚秋生產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逗硬獎懲。

人口


2021年,射洪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潼射鎮人口為106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