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話

宜賓話

四川省宜賓地區使用的方言,為川方言的一支,和瀘州話比較近似。宜賓市位於四川省南部,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東臨瀘州市,南接雲南省昭通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北連自貢市。宜賓主要使用漢語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川南方言,保留了許多漢語古音,在西南官話中,屬岷江小片地區,同時包含客家話方言點和湖南話方言點。由於周邊山區有彝族、苗族等聚集地,並有少量回、蒙古等民族,當地也有極少量人使用彝語苗語。宜賓話主要又可分為岷江北小片、筠連話(仁富小片,和自貢話相似)和王場話(方言島)。

概述


宜賓話是宜賓本地人,主要指四川宜賓的金沙江、岷江交匯成長江的三江口附近一帶及雲南昭通水富縣城區人使用的語言。宜賓境內北部與自貢交界的孔灘鎮一帶使用自貢話,南部筠連縣口音帶捲舌、入聲歸入去聲,與自貢話相似,東部與瀘州交界的江安縣使用瀘州話。
宜賓話隸屬於四川話,在語法和發音上與四川其他地區大致相同,作為灌赤片方言,其特殊處是保留了古漢語中的聲調中的入聲,在官話中並不多見。其“吃”、“日”、“得”、“發”等字的發音便是入聲,可以明顯地與四川話中無入聲的成渝片該字的發音區分開。宜賓話入聲韻在演變過程中主要母音發生變化,入聲韻與陽聲整齊配合的紐帶不復存在。

平仄


宜賓話入聲韻在演變過程中主要母音發生變化,入聲韻與陽聲整齊配合的紐帶不復存在。(地方志)
由於宜賓話保留古音,此處以古音為參照。
中古音調 宜賓話音調
全清平 陰(巴丁吹空)
次清平 陰(坡天超猜)
全濁平 陽(肥徒秦全)
次濁平 陽(無泥其勤)
全清上 上(彼斧董典)
次清上 上(丙普土體)
全濁上 去(被奉動弟)
次濁上 上(美武女努)
全清去 去(宋性眾志)
次清去 去(唱創造沁)
全濁去 去(寺通事共)
次濁去 去(用易亮二)
全清入 入(色刷雪錫)
次清入 入(七切踏帖)
全濁入 入(達奪仆乏)
次濁入 入(木末納物)
特例字(只錄入對照古音,平仄有異部分)
字 古音
雹 全濁入
砭 全清平
蝙 全清平
捕 全去濁
櫞 全濁平
璀 次清平
蹲 全清平
稼 全清
弄 次濁去
紕 次清平
毗 全濁平
孺 次濁平
另:受普通話影響,80、90后對不少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此處不再列舉。

王場話


據考證,明末清初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導致人口銳減,耕地荒蕪。清王朝推行“移民墾荒”,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移民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人。周邊的宜賓方言和筠連方言在中古全濁聲母演變時都遵循北方方言“平送仄不送”的規律,即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王場話則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氣,這是王場話保留湘語的最顯著特點,且上升調比較多,聽起來有一種潤滑清爽纏綿往上飄的感覺,為湘音。然而至今還能頑固堅持湘語發音的移民後裔基本上都是年齡較大、文化層次較低和沒有出過遠門的居民。年輕一代甚至在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湘語發音,更多地向當地方言靠攏。尤其是外出務工的居民,基本上不再保留王場方言發音習慣,這樣更便於對外交流。王場方言里的湘語發音將漸漸消失。

語法平民版


(1)先說這個跟打架有關的片語,總結如下:摻你(…)一耳屎,襪你(…)一殼鎚兒,抖你(…)一窩心腳,杖你(…)一皮駝,甩你(…)一錠子。你不要小看這個(…)裡面的內容,這其實是精華,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這(…)裡面我為撒子沒寫出來哎,乃是因為可以選擇的內容還是有燈兒多的,比如:娃兒,龜兒,狗日,等等,這還是要看各人的愛好。如果不加這中間的(…),可能好多人覺得過不的,說起也覺得心頭空蒿蒿的。當然,那個數量詞"一"也不是死的,你願意換成"兩"或者"幾"或者更多,乃也不是要不的嘞。
(2)宜賓人說話很愛加補語,可能是覺得一個詞只是簡單的說出來帶不出強烈而沸騰的感情,再加上宜賓話的尾音壓得比較重,一個平淡的詞語從一個宜賓人口中說出來的時候就變的有鹽有味了。
(3)關於兩個字的:急勢/架勢(突然),未必(不一定),常個/杖個(怎麼),紅黑(總是),一運(總是),外得(另外),緊斗(總是),踏謔(貶低別人),失格(丟臉),渾是(總是),上付,格子。
(4)關於三個字的:吃氣質 吃害了 吃跑堂(吃了東西不付錢) ,解尾繳(幫別人忙) 我兒編(我說的是實話)私娃子(私生子,罵人的)一發財/一發勢(突然) 唱轉剛(說是非) 驚抓抓的(說話聲音大) 打不濕,揪不幹(人太皮了) 驚叫喚 (聲音大)
(5)四個字的:怪眉失樣(怪),嘎兒馬灑(沒意思的東西),灰吧攏聳(形容很臟),東兒龜兒(這人沒記性),㞗不能騰(沒出息),無十包斤(乾沒意義的事情),拖拉皮塔(做事慢),拖嘶懶趕(速度慢),鬼五六七(亂七八糟) ,鬼畫桃符(是形容寫字想畫花一樣),硬枝奪趕(跳舞不柔軟),這毛(兒)乃毛(兒)(挑剔的意思),摻奸行勢(自做聰明)?
另外,宜賓人說話很愛加補語,可能是覺得一個詞只是簡單的說出來帶不出強烈而沸騰勒感情,再加上宜賓話勒尾音壓得比較重,一個平淡的詞語從一個宜賓人口中說出來嘞時候就變的砸勁了。以下用情景對話舉例:(括弧標註部分為補語)
A:今天作業多不? B:多得(毴爆)!
A:你幾爺子還好耍哎! B:是哦,好耍得(板)!
A:幺兒,媽媽弄的飯耙不耙哦? B:邦(J2)硬嘞!
A:等哈哈兒,我去屙爬/泡屎! B:你娃兒脹(登慌)了啊?!
A:喊你做低燈兒事情都不做,只曉得黑起屁兒心心耍,懶得(燒虱子【sé zì 註:不是普通話的讀音,這個用宜賓話來讀,虱子在這是指跳蚤】吃)!
再來說哈宜賓話中“日”打頭的相關片語,最常用的有:日款,日農,日脹,日白這幾個。其中前三者可以歸類為近義詞,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衣著、樣子、髮型、氣質等等。一般情況下,三者可以互換,而不會影響到原句的意思。而“日白”較之於前三個詞語,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多勒詞性和更靈活勒運用。比如“這個人日白得很!”這裡的日白作形容詞用,“你娃兒只曉得日白!”這裡的日白是動詞,“你別要天天日白哪撒的!”這裡的日白就是動詞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文明人,以下內容請自覺跳過)說到這裡,我不的不提一下以“日”開頭的一句怪話,這句怪話雖然全四川的人都用得相當頻繁,但是這句話從宜賓人嘴巴頭說出來就有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壯---日你的媽哦!現在很多成都人叨這句話的時候,已經精簡成“我日”或者“日本人”。宜賓話跟成都話在“日”這個字的發音上本來差別就很大,成都的“日”發音是為降調,而且短促。宜賓話的“日”是升調,且為入聲。外得說的時候那個音拖得很長。不曉得你注意斗沒有,在情緒特別激動亢奮的情況下,這個“日你的媽哦”從宜賓人嘴巴頭拱出來嘞時候其實發音上有點變化,變成了這樣“十你的媽哦”。看,整個氣勢上就把你完全吃夠了的!

研究


考究宜賓話,對於研究四川移民歷史、上古音韻有一定幫助。
在這方面,比如原宜賓縣喜捷中學校長左福光先生的《宜賓方言研究》就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