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文峰塔

陽新十大風景之一

徠陽新文峰塔位於陽新縣興國鎮寶塔村,是陽新十大風景之一。黃石地區的寶塔不多,古塔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文峰塔則是我在黃石見到的唯一一座古塔。

簡介


陽新文峰塔
陽新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陽新縣興國鎮寶塔村,是陽新十大風景之一。黃石地區的寶塔不多,古塔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文峰塔則是我在黃石見到的唯一一座古塔。陽新縣城東郊寶塔湖內有一小山——寶塔山,古稱橫泊洲,后因山頭建有文峰塔而改為今名。
文峰塔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起初,寶塔湖屬富河水系,當年,縣內文人學士多方籌資興建寶塔,取名為文峰塔。初時,該塔主要是為富河上往來船舶把航的標誌,彷彿高高舉起的一隻手臂,召喚著歸來的親人,或送別遠征的朋友。

概述


文峰塔高21米,六方七層,每層皆冠有雅名。塔頂為鐵鑄,塔身有各種花卉飛鳥圖案栩栩如生。飛檐有石雕魚尾翹起,檐下掛有銅鈴,隨清風唱情。該塔也成為文朋詩侶相聚流觴唱和之佳處。
1938年,日軍炮擊文峰塔,毀其東南面塔壁,但塔仍然屹立,似陽新人民抗日之精神。1976年圍墾滅螺,寶塔湖成為垸子,寶塔山下便只有一條小河繞山腳平緩而流。
我久慕其名,為瑣事絆住,一直未能成行。昨日終得閑,驅車前往,過小河,沿山路而上,徒步百餘米至塔前南券門。入門,沿塔內台階拾級而上,層層上攀,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感。塔每層有一券門和一假窗,每層券門開向不同。一門一景,一景一情。一日四時景不同,一年四季景殊異。佇立券門前,舒目騁懷,心曠神怡。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東門望去,陽新縣城全貌盡收眼底,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西門眺遠,富河蜿蜒東去,逆旅順舟,千帆競流。北門極目,網湖渺渺,細浪弄光,碎瓊亂玉;南門鳥瞰,彭山林果,碧綠流翠,竹林塘面,流光溢彩。遠處,青山淡墨,綿延起伏。塔前,阡陌縱橫,田疇如織,魚池棋布。
登重樓,臨門席坐,閉目放情,清風拂面,隱約有聲。屏氣細聽,彷彿是與之遙遙相應的宋山樵歌,從遠古中悠悠傳來;又似細碎從容的腳步聲,從四面向這裡緩步走來;再聽,是飛檐下的風鈴聲,與清風私語切切;又聽,是城裡桃花泉賓館的歌聲,掠過竹林塘水面飄來……忽想起蘇軾《前赤壁賦》,不由隨口吟其一段:“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此時此刻,已忘情自我,人塔為一,羽化登仙!
夕陽正濃。忽然,一隻小鳥飛落塔前古樹枝頭,沐霞光而立,瞬間,小鳥幻化為一隻巨大鳳凰,五彩羽衣,輕鳴軟語,是瑤台仙鳥偷戀人間美景?嘰嘰唧唧,似在盛讚眼前這良辰美景,嘖嘖!奇奇!鳳凰展翅砉然離去。小寐醒來,輕煙從塔前移民新村中裊裊升起,在天空中書寫一個個大“回”字。一日已去,該回家了。
半生寵辱皆忘,一身勞累盡去,平生能得幾回遊?歸程路上,已默算下次來期。

構造


觀音徠菩薩像
觀音徠菩薩像
文峰塔位於興國鎮東4公里寶塔湖西部橫泊洲上。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由興國州文人學子募款捐資興建建。
塔為六方七層,通高21米,磚石結構,造型典雅。塔基周長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遞減,底層高4米,用長主塊石砌築,二層以上全部磚砌,壁厚2.2米,頂有鐵鑄塔剎。各層皆有出檐,均為磚迭澀砌成,檐上覆蓋筒瓦,檐角各置石雕魚尾翅起,檐下刻有裝飾圖案。底層南面有一拱券門,第二層以上每方各設一券門。
1938年9月日軍向文峰塔開炮,擊破塔身中部東南面塔壁。但塔異常堅固,仍巍然屹立。1986年重修,復原如初。